<

抗体偶联药物研发浪潮来袭

2025-04-10   01●医药专刊   中国医药报  


近年来,多款抗体偶联药物(ADC)上市后实现突破10亿美元的销售额引发市场广泛关注。ADC市场热度带动整体偶联药物领域新一轮研发热潮兴起,包括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多肽偶联药物(PDC)、小分子偶联药物(SMDC)等在内的新型偶联药物受到市场青睐。基于实际的临床需求,集合多种创新模式的偶联药物已经成为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278个偶联药物临床管线,其中ADC研究管线近900个,引领偶联药物研发浪潮;RDC同样获得市场广泛关注,临床管线近300个。偶联药物管线数量迅速上升,适应证领域也迅速拓宽,除癌症治疗领域,其他多种疾病治疗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同时,偶联药物也进军疾病诊断领域,有望为更多疾病领域患者带来新的诊疗机会

管线迅速增加

ADC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抗体药物与有效载荷(如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抗肿瘤或者其他疾病的靶向治疗,历经技术革新,开创了癌症精准治疗的新时代。

自20世纪80年代首个ADC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以来,随着人类对疾病本质认识不断深入,以及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ADC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

截至2024年11月,全球共有16款ADC产品获批上市,其中10款ADC产品在中国获批上市,治疗领域涉及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头颈癌、尿路上皮癌等癌种,适应证从血液瘤向实体瘤领域拓展。这16款ADC对应了12个靶点,分别为FRα、FⅢ、HER-2、CD19、EGFR、BCMA、TROP2、Nectin-4、CD79b、CD22、CD30、CD33,上市产品涉及最多的靶点为HER-2。

临床对于开发针对实体瘤治疗的ADC存在迫切需求,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ADC更加广泛的应用,目前全球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ADC中超过80%被应用于实体瘤领域。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球ADC在研临床试验登记项目数量超过800项,主要适应证领域为肿瘤,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瘤种分别为乳腺癌、肺癌和胃癌,15.8%左右的临床管线布局血液瘤的研究。多样化且庞大的临床试验格局反映出了科研的方向和投资者的强大信心,以及未来可能重塑市场的新一轮ADC获批上市的潜力。

投资赛道火热

在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活动中,ADC领域备受关注,我国众多布局ADC的企业凭借其技术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市场潜力巨大。

ADC产品为投资方带来了可观的回报,罗氏的Kadcyla、第一三共的Enhertu和西雅图遗传的Adcetris等企业的ADC产品全球年销售额均超10亿美元,带动了ADC全产业链火热发展。在IPO活动方面,ADC研发企业科伦博泰和覆盖ADC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CRDMO药明合联分别在2023年7月和11月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同样在2023年,百利天恒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其在双抗ADC领域的研发进展尤为引人注目。

跨国企业通过战略性收购,入局ADC领域。跨国药企收购Biotech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更加谨慎的资本市场中,资金雄厚的跨国药企频繁出手,进行战略性收购。这些企业会细致地评估Biotech的管线资产和创新价值,选择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契合的目标企业进行收购,以此来优化和完善自身的产业布局。如辉瑞以430亿美元收购Seagen,成为2023年全球医药行业最大的收购案。在合作、授权方面,我国多个ADC成功出海,如映恩生物与BioNTech就2款ADC在研药物达成16.7亿美元的合作。

ADC出海是我国生物医药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ADC成功出海掀起了我国生物医药出海浪潮。

当前,由于境内外市场定价差异、支付端购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药企积极探索全球化的发展路径。成功出海的企业可尽快实现资金回笼,加快推进后续研发动作的正向循环;与境外药企的合作能够优势互补,境内药企借助跨国药企成熟的商业化渠道快速拓宽竞争范围,获得丰厚现金流。另一方面,境外药企通过收购有潜力的ADC,能够降低早期研发风险;引进的管线协同已有的产品,形成产品组合的优势,延伸现有价值链,进一步实现发展战略。

近年来,以ADC为代表的创新药成为境外药企收购的主要目标,凸显了我国创新技术平台的研发实力和国际市场对我国ADC研发管线价值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我国ADC领域共发生License out交易事件34起,交易潜在总金额超460亿美元。我国拥有庞大的高素质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人才,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强;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通过效率驱动的工作模式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的临床和概念验证(POC)数据,对于把握海外合作的时间窗口和收获更多的里程碑付款至关重要。

多重因素驱动

我国高度重视ADC产业的发展,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发布多项技术指导原则,全面助推ADC药物研发,地方政府明确提出ADC的布局规划。

国家层面为ADC行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ADC产业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近年来国家加快部署医药工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中,关于医药创新产品产业化工程,在抗体药物领域,重点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类疾病等疾病的ADC等,支持企业立足本土资源和优势,面向全球市场,积极引领创新。医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中,重点提升包括ADC在内的新型生物药生产技术,支持企业整合科技资源,构筑产业技术新优势。

CDE发布的多项技术指导原则为ADC研发的各环节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有助于产业规范化发展。2023年4月,CDE发布《抗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旨在对ADC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中需要特殊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指导企业科学地进行ADC的临床研发;2023年9月,CDE发布《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为合理开展ADC非临床研究提供帮助和指导,以获取科学规范的试验数据支持开展后续药品临床试验和批准上市,提高企业研发效率。2024年2月,CDE发布《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主要针对 ADC 产品申报上市阶段的药学研究提出建议性技术要求,旨在为研发单位提供技术指导。

地方政府亦推出ADC产业发展落地政策,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例如,2021年11月,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江西省“十四五”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以攻克产业核心技术为导向,推动中医药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及生物药产业科技重点发展方向包括ADC等血液制品与抗体药物。2021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攻关方向有ADC等新一代生物药开发技术。2022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将包括ADC在内的抗体、蛋白及核酸药物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要求做强品种,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

此外,医疗需求的增加、资本的持续投入和CXO的兴起等因素,共同推动了ADC的创新和商业化,ADC市场规模增长显著。

医生及患者对于ADC产品的接受度日益提高。ADC的适应证如乳腺癌、淋巴瘤、肺癌、卵巢癌和胃癌,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医疗需求的增加持续推动着ADC市场规模增长。

ADC领域的交易和投资持续火热,在过去5年间,全球ADC相关交易总价值高于肿瘤学领域的其他任何技术。

ADC生产制备工艺复杂,在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各环节上均面临独特挑战,催生企业生产研发的外包需求。目前,ADC生产外包率显著高于其他生物药,制药企业与CDMO企业之间合作,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和专业知识来优化ADC产品的生产。ADC CDMO市场快速扩张推动ADC CDMO公司积极扩充ADC产能,进一步带动ADC市场规模增长。

未来发展可期

未来,全球ADC市场将持续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分析,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已从2018年的2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1%;2023年到2030年期间仍将以30.3%的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增长态势,预计2030年全球ADC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2亿美元。

在此浪潮中,企业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实现快速发展。

不断探索ADC的新靶点及新机制 当前已获批上市的ADC靶点一般为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特异性蛋白。随着肿瘤学和免疫学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ADC的靶点选择逐渐从传统的肿瘤细胞(过表达和驱动基因)抗原扩展至肿瘤微环境,如肿瘤基质和脉管系统,适合用于ADC开发的靶点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

目前在研的ADC靶点竞争激烈,包括HER-2、TROP2、EGFR等验证成熟的靶点等。与此同时,企业可通过布局新靶点,开发差异化竞争的ADC产品,在ADC研发领域脱颖而出。

目前对ADC技术和癌症生物学所开展的研究,预期将推动新分子靶点和有效载荷分子的发现,并带来更好的连接子设计和偶联技术,进而可能产生新的药物设计,可提高ADC的治疗效果,并降低ADC不良反应发生率。各大药企通过药物开发思路的综合分析,对各组成部分进行持续改造等多重策略,可实现ADC的优化。

联合用药提升疗效 通过联合ADC与其他治疗方法,在发挥ADC优势的同时能够克服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为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最具吸引力的联用药物为对肿瘤细胞或肿瘤微环境具有加成或协同作用,而又没有不可接受的重叠毒性的药物,许多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正在积极探索ADC与包括化疗、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以及双ADC联合用药在内的用药策略。

扩大适应证和治疗线 随着ADC药物设计及偶联技术的不断进步,ADC已从特定血液瘤的后线治疗发展为有前景的前线治疗模式,并进一步适用于更广泛的实体瘤适应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和感染等其他非肿瘤疾病领域,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2023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加速批准了单克隆抗体Leqembi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进一步推动了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ADC的开发。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较为复杂。为增强抗体等治疗药物进入大脑,已有对内源性大分子转运途径的探索,例如受体介导的转胞吞作用和载体介导的转运。其他递送策略,例如超声、微泡和直接注射入脑,也已用于ADC跨血-脑屏障的递送。目前进行的ADC临床试验,涵盖约75种作用机制,其中30种针对目前无疗法覆盖的疾病。另外,ADC亦将预期进入更早的癌症治疗线,扩大到早期阶段癌症的治疗,惠及更多的患者群体。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