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发布了2024年度“两品一械”领域舆情传播数据分析报告,对该年度药械化领域舆情数据传播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报告显示,2024年药械化舆情信息总量较2023年小幅增长。药品方面,化学药相关事件占比仍保持高位,生物制品相关事件占比下降;医疗器械方面,第二类医疗器械相关事件占比超五成;化妆品方面,基础护肤品、面膜、洗发护发产品相关话题最受关注
4253万条
2024年,药械化舆情信息总量为4253万条,较2023年小幅增长6.3%。从细分领域看,药品舆情信息量占比超九成,同比上升6.5%;医疗器械和化妆品舆情信息量占比相近,但医疗器械舆情信息量同比下降11.6%,而化妆品舆情信息量同比则大幅增长,涨幅达28.2%
□ 王祺
舆情数据分析
舆情总量略有回升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显示,2024 年,药械化舆情信息总量约4253万条,较2023 年上升6.3%(如图1所示)。
从细分领域看,药品舆情信息量占比为94.7%,同比上涨6.5%;医疗器械舆情信息量占比2.8%,近3年呈下降趋势,同比下降11.6%;化妆品舆情信息量占比2.5%,同比增长28.2%。
舆情月度走势波动上扬
从药械化舆情月度走势来看,2024年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如图2所示)。
药品方面,上半年相关舆情虽有起伏但相对平稳,进入下半年后热度明显抬升后小幅波动。9月份,《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司美格鲁肽销售乱象经多家媒体关注报道后成为舆论热点话题;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立法进展、世界卫生组织批准首款猴痘疫苗、欧洲药品管理局将猴痘疫苗适应证扩展至青少年等境外信息也受到较多关注,推升舆情热度达到高峰。10—12月,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方案发布、“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国内正式上市等事件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分段生产、处方药销售等话题受到热议,舆情热度持续保持高位。
医疗器械方面,全年舆情较为平稳,仅8月份出现小高峰。
化妆品方面,受“3·15”期间媒体曝光化妆品小样重金属含量超标事件影响,4月初,抖音、淘宝、小红书等电商平台发布关于分装化妆品、化妆品小样的专项治理公告,各大平台禁止售卖分装化妆品相关话题冲上热搜。4 月22 日,优化化妆品安全评估管理措施的发布也受到行业广泛关注,带动舆情热度攀升。自9月份央视曝光“白发转黑”染发产品安全问题后,多家媒体持续报道染发产品市场乱象,相关议题讨论延续至11月份。11月19日,百雀羚被举报涉嫌添加禁用原料的消息曝出,迅速形成多个热搜话题,将化妆品舆情热度推至全年最高点。
网民参与度较高
从传播渠道来看,微博平台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体现了网民对相关话题的高度关注。其中,药品、化妆品相关信息在微博平台的传播量占比均接近六成,但占比较2023年度有所下降。医疗器械方面,新闻网站(35.6%)、微信平台(14.3%)占比高于药品、化妆品,反映出媒体对医疗器械领域的深度关注。
传播内容分析
通过对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2024年《舆情周刊》“两品一械”舆情排行榜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发现,2024年度药械化热点事件在发生地域、影响范围、类型特征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发生地域仍相对集中但关联事件影响范围缩小
东南沿海仍为舆情传播的“高热带”。2024年“两品一械”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从近5年情况来看,以上5省市均排名前列。
境内外议题联动呈波动态势。2024年境内、境外“两品一械”舆情信息占比情况与2023年相似,以境内事件为主。值得关注的是,境外热点事件占比虽仅有三成,但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我国多家注射器企业给予进口警示、欧盟对我国医疗器械政府采购中的市场准入启动调查等事件,均成为医药行业持续关注的焦点。从热点事件的影响范围来看,境内热点舆情事件中,全国性事件占比超过六成,其次为单独省份,占比超过三成;跨省事件占比较低。境外热点舆情事件中,影响单独国家或地区的事件占比最高,超过四成;跨国或跨地区事件占比超过三成,排名第二;全球性事件占比不到三成。
2022 年以来,行业性事件占比明显下降,近3年保持在30%~40% 之间。与2023 年相比,2024 年由个别事件扩大至行业影响的热点事件占比明显降低,与此同时,个别性事件、行业性事件占比均有小幅上升。
政策法规关注度明显上升
2024 年,在“两品一械”领域舆论关注热度排名前十的政策法规文件中,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精神药品目录的公告》传播声量最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常用止咳药成毒品平替##右美沙芬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等多个热门话题。此外,《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举措也引发广泛关注。
化学药品热点事件占比较高
2022年以来,涉及化学药品的热点舆情事件在药品热点舆情事件中的占比保持在40% 以上。2024年,流行性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集采药品等话题热议度较高。生物制品相关热点舆情事件占比较2023 年有所下降,司美格鲁肽等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药物、HPV疫苗、流感疫苗等相关信息持续受到关注。中药相关事件占比较低,但中药材网购乱象、枸杞“硫超标”等热点事件均引起舆论持续热议。在排名靠前的药品相关热点舆情事件中,药物滥用、新药研发、违规销售、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等话题成为热议焦点。
从具体环节来看,2024 年,药品流通环节相关热点舆情事件占药品热点舆情事件的比例超过五成,使用环节、生产环节占比相当。生产环节中,产品不合格、违法违规生产相关舆情事件占比均超过四成;流通环节中,违法违规经营问题最为突出,相关舆情事件占比超过五成,如处方药销售乱象、非法倒卖医保药品、网售中药材质量不一等成为热议点;在使用环节,疑似不良反应相关舆情事件占比超过四成。
第二类医疗器械占比超五成
2024 年,第二类医疗器械相关热点舆情事件在医疗器械热点舆情事件中占比最高,超过五成,主要包括助听器、医用口罩、超声治疗仪、血糖仪、定制式义齿、电位温热治疗仪等产品,主要集中在产品不合格、假冒伪劣等问题。第三类医疗器械相关热点舆情事件占比35.2%,主要涉及整形及普通外科植入物、体外检测试剂、射频皮肤治疗仪、注射/穿刺器械、呼吸设备、角膜接触镜等产品,违法违规生产、虚假或违规宣传、疑似不良事件等问题引发较多关注。
在排名靠前的医疗器械相关热点舆情事件中,央媒曝光带动舆论关注效应明显;同时,与产业息息相关的政策调整受到行业高度关注。境外知名品牌产品召回信息也吸引媒体跟进报道,推动舆情发酵升温。
从具体环节来看,2024年医疗器械热点舆情事件涉及流通环节的占比近五成,其次为生产环节、使用环节。在生产环节,主要是产品不合格问题,相关舆情事件占比近七成,如强生、飞利浦、美敦力、瑞思迈等境外产品召回信息等;在流通环节,集中在虚假、违规宣传和违法违规经营方面,相关舆情事件占比均超过四成,如近视矫正产品虚假宣传,助听器假冒、贴牌、无验配等问题;在使用环节,疑似不良事件最为突出,相关舆情事件占比超过六成,如Impella人工心脏致死伤、直播间销售的“疤痕凝胶”致烂脸、伪劣助听器越戴越聋等事件均引发一定关注。
化妆品生产、流通环节均受关注
2024年,基础护肤品(包括水、乳、霜、液等)相关热点舆情事件在化妆品相关热点舆情事件中占比近30%,居第一位。此外,面膜、口红、唇膏、香水的占比较2023年明显升高。
在排名靠前的化妆品相关热点舆情事件中,涉及本土知名品牌化妆品的事件受到全网关注,产生现象级传播效应。值得关注的是,在测评博主、行业自媒体的持续曝光下,舆论对化妆品成分含量、功效等问题的讨论越发深入。此外,违法标注、暗示治疗功效、产品不合格等事件频频被媒体报道,也成为舆论热议的实时焦点。
从具体环节来看,2024年,化妆品生产、流通环节问题较为突出,相关舆情事件占比均超过四成,使用环节占比较低。在生产环节,问题集中在非法添加、产品不合格方面,相关舆情事件占比均超过三成,如儿童彩妆质量良莠不齐,打假博主质疑多款化妆品非法添加防腐剂,牙膏氟化物不达标、防腐剂超标等。在流通环节,虚假、违规宣传相关舆情事件占比达50%,如油橄榄成分风波、直播销售化妆品频现虚假宣传、“抗幽”牙膏等;假冒伪劣相关舆情事件占比次之,如盒马会员店涉嫌售卖假冒化妆品、网售进口大牌化妆品真假难辨等。在使用环节,化妆品疑似不良反应相关舆情事件占比超过80%,如7岁女童使用防晒喷雾后接近“白肺”、舒适达牙膏被指引发过敏性口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