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

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医药产业新动能

2025-03-15   01●要闻   中国医药报  

□ 本报记者 郭婷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领域之一,医药行业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拥抱AI技术

从ChatGPT到DeepSeek,近年来人工智能(AI)热潮席卷全球,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在AI技术不断渗透到医药产业的过程中,医药工业要抓住机遇,利用AI技术从系统布局、科技支撑、转化应用等方面全面促进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建议,制定未来5~10年的医药工业智能化发展战略规划,组建“医药AI产业促进联合工作组”,积极商讨解决AI技术在医药产业应用中的政策衔接、标准统一、监管协同等问题。

目前,产业界已经在尝试用AI加持医药研发生产等各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创始人朱涛表示,康希诺生物正在探索运用AI技术赋能研发及提升公司运营管理效率。例如,利用AlphaFold智能算法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为药物设计和生物学研究提供助力,推动创新疫苗研发工作;运用生成式AI技术,辅助研发人员撰写临床试验方案、统计分析报告等,提高研发环节工作效率。

“随着医药产业链日趋完善,AI赋能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立忠介绍,2月份,圣湘生物传染病数智化系统、数智测序系统相继接入DeepSeek并完成本地化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理姚建红欣喜地看到AI技术在医药产业广泛应用,也敏锐地捕捉到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AI相当于给研发人员大脑装上“无穷大”的知识包,但需要有专业人员指导训练AI,药品研发团队应吸纳药学、医学、信息化等多领域人才,加强医药人才和信息化人才协同配合。

在医疗领域,AI技术也被寄予厚望。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表示,随着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AI+医疗”将在疾病诊疗、医学教育及医学科研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

借外力也需炼内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在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看来,得益于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与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快速崛起。但我国医药领域原始创新的底子还不够厚,成果转化率仍然不高,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他建议以“卡脖子”技术攻关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核心,以创新生态构建为抓手,不断加强科技创新。

在疫苗领域,朱涛委员介绍,开发联合疫苗已成为国际共识,但在这一领域我国医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尚显不足。想实现突破,一方面要紧盯全球创新疫苗研发趋势,重点研发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联合疫苗和市场急需的优质疫苗;另一方面要对基础疫苗进行升级换代,利用基因工程、蛋白工程等技术,改造和优化抗原设计、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等,进一步提升疫苗安全性。

在姚建红委员看来,加快提升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原始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突破难点。他建议,相关部门筛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面向全社会组织揭榜挂帅工作,明确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均可牵头,组织专业团队联合攻关。

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也希望更多地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建议,进一步调整当前的创新资源配置结构,推动更多资源力量和政策向企业倾斜。一些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可以考虑支持企业更深入地参与项目早期规划、中期建设、落地评审等,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下转2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