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保对于促进医药行业整合与发展,推动研发创新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药企来说,进入医保目录,已成为产品商业化放量的前提条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中药品总数虽已增至3159种,但是在我国上市药品品种中整体占比并不高,非医保药品在数量上仍是市场主流。
非医保药品销售TOP榜
药智数据显示,2016—2023年,非医保药品销售额TOP榜持续变化,如前列地尔注射液等曾经畅销的非医保药品逐渐退出榜单,同时如盐酸多柔比星、帕博利珠单抗、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等药品接替上榜,2023年这些药品销售额均在10亿元以上。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 2023年公立医院销售额超10亿元的非医保品种共有12个,其中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成功超越地佐辛注射液,成为2023年公立医院非医保药品销售额TOP榜第一位品种,销售额达39.19亿元。2024年该药品销售额预计将再创新高,突破40亿元。
地佐辛注射液 排在2023年公立医院非医保药品销售额TOP榜第二位的是地佐辛注射液。由于受2020年以来地方医保清退政策的影响,地佐辛注射液销量呈现下滑趋势。2023年该药品在公立医院的销售额为39.17亿元,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为18.41亿元。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作为多年来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获众多指南推荐。虽然在2023年该药品中标第八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但药品单价也受到影响,以至于2023年在公立医院市场的销售额有所下降,但在整体市场中所占份额依旧,只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目前,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已有瑞阳制药、湖南科伦制药、苏州二叶制药、山东鲁抗医药等多家药企的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另有成都倍特药业、江苏海宏制药、江苏睿实生物科技等多家药企的产品提交了仿制药申请,均在审评审批中。
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 作为创新药里未纳入医保目录的典型品种,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由于具有先发优势、广泛获批的适应证和企业超强的销售能力,在市场上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3年该药品在公立医院销售额达17.01亿元,预计2024年销售额将再创新高,超过20亿元。该药品在2023年刚刚以全球250.11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登顶全球“药王”位置。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药智数据显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作为济川药业清热解毒类的独家产品,在未进入医保目录的情况下,2023年在公立医院销售额达13.44亿元。截至目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已连续8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在公立医疗机构累计销售额已突破百亿元,达136.7亿元。但自2018年以来,由于说明书修改、退出省级医保目录等方面因素影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公立医院的销售额逐年下降。因此,该药品在退出医保目录后,选择发力零售端。2023年该药品零售端销售额已达17.3亿元,甚至超过样本医院端销售额。2024年11月12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正式由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这或许不利于该药品在公立医院板块的销售额增长,但同时也将成为其攻占零售市场的重大转折点。
当然,上述案例只是部分非医保药品销售现状的缩影。有药品在非医保情况下销售额仍能大幅增长,也有药品在非医保情况下“艰难求生”,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背后的商业化逻辑。
找准定位是关键
对于企业而言,不管药品是否进入医保目录,要实现商业化成功,就必须找准自身定位。
对于创新药而言,在过去几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过程中,如再鼎医药的尼拉帕利、艾力斯医药的伏美替尼、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等,作为生物技术公司首个商业化产品,在进入医保目录后确实表现不俗,可见进入医保目录对品种上量有着确切的促进作用。
但医保目录外的创新药,也不乏“丰收者”。比如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卡度尼利单抗以及思路康瑞药业的恩沃利单抗,年销售额均超5亿元,这些药品上市时间都在2021年之后。尽管目前能达到这种程度的药品还不多,但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市场对非医保创新药的支撑潜力。
不只是考虑以价换量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进医保”这个话题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价换量不再是单一的考量因素,企业更多是对在研管线的发展、销售团队的覆盖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抗PD-1类产品为例,在目前尤为内卷的竞争格局之下,紧随医药“四小龙”企业(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强行进入医保目录之后,无非是换个地方再卷,故康方生物、誉衡生物、基石药业的产品虽具备资格但未参与医保谈判。
从现有数据来看,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非医保市场上同样有药品能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非医保市场同样有着不少值得开发的空间。对于企业而言,“进医保”并非只需考虑以价换量,还是应更多根据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找准市场真正的突破口。
(来源:药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