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da(史达德)的总部位于德国Bad Vilbel,2021年总销售额为32.5 亿欧元,拥有1.25万名员工。Stada是一家百年企业,特点是研发投入低,几乎是用纯商业的模式运营。或许这种模式更适合OTC和保健品业务,所以近年来该公司重心开始出现偏移。Stada用这种纯商业模式操盘,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极高的灵活度和强大的现金流保障。Stada的商务模式可为我国仿制药企业的转型提供借鉴,但务必要做好“杠杆”的把控。
一、Stada的起家之路
Stada的历史可追溯至1895年,是一家由德国药师联合创办(类似于众筹)的公司。1975年,该公司开始生产和销售仿制药品,其中代表性产品是硝苯地平。1986年,Stada首次进行海外投资,收购了瑞士的Helvepharm。此后的几年里,又陆续向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地区扩张,收购或开办了多家子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Stada的业务虽然已经遍及全球,但规模上仅是一家中型控股公司,拥有仿制药、品牌药和专科药三大业务。1996年,Stada收购了当时爱尔兰的龙头仿制药企业Aliud pharma,总销售额达到了1.75亿欧元。
虽然Stada是百年制药企业,但在成立后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发展都非常缓慢。1997年,Stada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1998年,Stada的2.58亿欧元销售额中有1.52亿欧元由仿制药贡献,其余的销售额主要来自品牌药和专科药,分别为5400万和800万欧元。
二、纯商业的操盘手法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欧洲,仿制药市场的地位还很低下,西欧的发达国家中仅英国和德国形成了规模性市场,处方量占比分别约为40%和20%,但价格相对较高,市场也增长较快。在美国成功经验的影响之下,“促进仿制药扩大使用”已经是当时欧洲各国明确的政策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欧洲的仿制药普及和替代进程明显提速。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之下,仿制药市场规模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为Stada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抓住仿制药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机遇,Stada当时的核心战略就是通过收购的手段加速扩张,先后收购了爱尔兰仿制药企业Clonmel Healthcare、西班牙仿制药企业Bayvit、葡萄牙仿制药企业Ciclum Farma和Schein在英国的子公司。Stada的仿制药销售额在8年间翻了4.9倍,在2005年达到了7.4亿欧元。除此以外,Stada的发展战略也强调内部驱动,包括加大对专利到期产品的仿制、通过新增品种或开发新品规以扩大产品管线、促进拳头产品的国际化、优化已上市产品的成本等。虽然强调产品开发,但Stada并不自主开发新产品,强调通过收购、授权、代卖等多渠道打造产品管线,研发投入不足3%。
2005年之后,欧洲仿制药市场随着成熟度的不断提升和各国控费政策的不断出台,产品价格逐渐下滑,增速也开始放缓,但是日益增长的仿制药使用率和不断扩大的“可仿资源”,都可以为仿制药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保障。当时的IMS数据显示,西欧Top5市场(德、法、意、英、西)在2005—2010年间将有超过100亿欧元的产品面临专利悬崖。另有文献数据显示,欧洲仿制药市场在2005—2009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仍高达10.1%。 (一)
(摘编自《仿制药企兴衰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