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kma创立于约旦,2021年总销售额为25.53亿美元。虽然Hikma是一家依赖海外市场发家的企业,但Hikma的发家路径与以色列和印度仿制药企业皆不相同。Hikma是一家盈利能力较强的仿制药企业,其发展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早期发展
Hikma的创始人是Samih Darwazah,毕业于贝鲁特美国大学,毕业后曾在医院当过几年药师,然后到美国,在圣路易斯药学院攻读了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Samih Darwazah在礼来公司担任中东地区的销售经理,为礼来在中东地区的业务开拓贡献力量。但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回到了约旦,决定要创建自己的药品生产工厂,在筹集到200万美元的资金后,Hikma Pharma于1978年正式成立。
当时的中东几乎没有制药工业,大部分企业都只是分销西方的药品,Samih Darwazah认为相比商业,工业企业更有利于国家,可以创造就业机会、金钱、出口等。但工业也需要长期、持续的投资,尤其是制药领域,根本不可能立即赚钱。事实的确如此,工厂建成后,第一个产品头孢唑林很快就下线,约旦市场太小,第一年销售额仅10万美元,根本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为了增加销售额,他开始发展黎巴嫩、叙利亚等周边国家的业务,试图将产品逐渐销售到整个中东和北非市场。
在之前工作经验的支撑下,Darwazah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打开了中东和北非药品市场,公司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加强产品管线,还授权引进了西方品牌药。虽然公司的发展逐渐有了起色,但是那个时候的中东是一个非常动荡的地区,生意经常遭到战争破坏。为了生存和发展,Hikma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启动了向美国和欧洲扩张的计划。为了达到欧美市场的申报标准,Hikma新建生产车间,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同时还在葡萄牙购置土地,新建厂房。
二、出海之路
随着生产车间通过美国FDA认证和葡萄牙厂房建成投产,Hikma逐渐打开了通往欧美市场的大门。但事实上,出海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色列Teva、Taro都在开拓美国市场,但是以色列公司不仅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和原料产业,而且还拥有美国犹太人的支持,这些优势都是当时约旦公司所不具备的。
Samih Darwazah的儿子Said Darwazah是一位经商天才,他从美国普度大学毕业后,就担起了公司向美国扩张的重任。他的首要任务是以 200万美元为代价在美国收购一家公司,以此作为Hikma业务扩张的据点。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以200万美元拿下一家制药公司并不容易。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位于新泽西的West-Ward Pharma,然而那是一家合规性出了问题、频繁收到美国FDA警告信、业务连年亏损、将近破产的企业。彼时,美国FDA腐败丑闻尚未完全平息,为了重新树立形象,行事如履薄冰,一切从严处理,而West-Ward的合规性问题,正撞上了美国FDA的“枪口”,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倒闭是必然。
为了缓解与美国FDA之间的矛盾,Hikma给予美国FDA在5年内对West-Ward运营的全面监督和批准权。与此同时,Hikma也想尽一切办法对West-Ward进行合规性改造。在美国FDA的帮助下,该公司在6周内就完成了全面整改,到1992年底,其整条生产线重新获得了美国FDA认证。在母公司的财力帮助下,West-Ward最终在1994年扭转了盈亏。在整改West-Ward同时,Hikma的葡萄牙业务也有了明显的起色,随后便将业务进一步扩大到了东欧市场。因为West-Ward的成功改造,Hikma成为阿拉伯世界里第一个获准向美国出口药品的公司。
虽然与以色列公司相比,此时的Hikma尚有巨大差距,但相比印度的公司,Hikma明显领先了一步。1995年,创始人Samih Darwazah被当时的约旦新任总理任命为内阁成员,并在次年任命为部长,但他对从政并不感兴趣,于是便回到了Hikma重新担任首席执行官。他回归后加大了业务扩张的步伐,但财务的冒进让Hikma濒临破产,为了还债,他将部分股份出售给了Citibank Venture Capital,并让出了董事会主席的职位。在Citibank Venture的帮助之下,Hikma得到了更加专业的管理,为后来的挂牌上市做了铺垫。 (一)
(摘编自《仿制药企兴衰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