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并购、增资形式,100%控股复星凯特,完成100%控股后,复星凯特拟更名为复星凯瑞,并将作为复星医药细胞治疗技术的核心平台继续运营。复星凯特拥有我国首个获批的CAR-T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舆论聚焦资本整合背后的原因,以及CAR-T药物市场如何破局。
资本整合或因销售不及预期
9月13日,复星医药宣布,其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出资2700万美元受让KitePharma持有的复星凯特50%的股权。转让完成后,复星医药将持有复星凯特100%的股权,并拟作为单一股东现金出资1000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对复星凯特进行增资。
公开资料显示,复星凯特是由复星医药与美国企业KitePharma(吉利德全资子公司)于2017年合资成立的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复星凯特成立后,获得KitePharma授权在中国本地化生产和销售CAR-T细胞治疗药物奕凯达。奕凯达已于2021年6月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二线或以上系统治疗后的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023年6月,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奕凯达用于治疗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目前,奕凯达的第三项适应证的临床试验申请已在我国获批,目标人群为复发/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成人患者。
此次并购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舆论聚焦这场资本整合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有媒体推测,外资退出与奕凯达销售不理想有关。微信公众号“健识局”发表《CAR-T药物全面国产化,6款产品大战在即,进医保是关键》一文称,从复星凯特过往的业绩表现来看,奕凯达销售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爆,这可能是外资退出的原因之一。奕凯达2023年收入约为2.42亿元,即便如此,奕凯达还是没能撑起外界对于CAR-T类产品的期待。CAR-T类产品第一炮没打响,难免会影响资本和业界的热情。复星凯特一直保持与商业保险合作,但整体上CAR-T类产品的高价问题依然没能解决。
另有媒体认为,收购完成后,复星医药业绩或将承受更大压力。第一财经发表《资产整合停不下!复星医药拟全资控股这家CAR-T企业》一文称,2023年、2024年前7个月,复星凯特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1.88亿元,净利润分别亏损3.53亿元、1.93亿元。本次转让完成后,复星凯特将纳入复星医药合并报表子公司范围。但这样一来,是否会让复星医药业绩承压?
积极推动CAR-T药物可及
作为一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抗肿瘤疗法,国内上市的CAR-T药物一个疗程定价在百万元左右,昂贵的定价,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复星医药如何推动CAR-T药物可及,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界面新闻发表《复星医药全资控股复星凯特,更大的想象空间已经打开》一文称,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复星凯特董事长张文杰表示,复星医药全资持股复星凯特后,复星凯特有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能够独立规划和构建全面的细胞产品管线,这也是重组后的重点工作。目前已上市的多款CAR-T产品迟迟无法被纳入国家医保支付目录,这大大影响了可及性。在交易后,复星医药将能在定价等商业化事宜上对奕凯达拥有完全的决策权,无论是可能的价格调整还是创新性的支付方式,尤其是医保支付模式,都将有更大的讨论空间与可行性。
今年8月,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关于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药品名单,其中有包括奕凯达在内的4款CAR-T药物。此前,奕凯达曾试图冲刺进入医保谈判,但均没有成功。此次能否进入医保,备受关注。
第一财经发表《复星医药全资控股复星凯特 如何推动百万元的CAR-T药物销售放量》一文称,进入医保是扩大CAR-T药物可及性的一种方式,但需要面临大幅度降价。张文杰表示,CAR-T药物要降低生产成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面每一步,无论是工艺还是物料的变化,都需要经过监管部门非常严格的审批。在这个过程中,仍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让药物可以惠及更多患者。
华尔街见闻发表《复星医药全资收购复星凯特,彰显聚焦创新药的决心》一文称,复星凯特被纳入复星医药合并报表子公司范围后,将获得更多创新技术和资源方面的支持,复星医药也将能更灵活地调配资源,完全自主规划在中国和全球市场更有梯度的细胞治疗管线布局,加速细胞治疗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复星凯特多年来一直尝试推动CAR-T产品进入医保,以此最终解决可及性问题。随着CAR-T产品“可治愈”的效果稳步提升,产品被纳入医保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大。
CAR-T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型疗法,CAR-T类药物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CAR-T类药物也是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之一。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业内进行了诸多探讨。微信公众号“医深观”发表《到底谁来扛起国内CAR-T的大梁?》一文称,CAR-T产品真正的“蓝海”无疑在全球市场,国内CAR-T公司的出海决心需要坚定和趁早。与我国CAR-T疗法尚未进入医保不同,在美国,CAR-T产品可以纳入DRG打包支付,意味着高定价并不阻碍患者选择CAR-T疗法。此外,CAR-T商业化的另一条路径是扩大适应证。目前CAR-T疗法主要集中在血液肿瘤领域,但在恶性肿瘤中,血液肿瘤的占比仅有10%,其余的90%均是实体瘤。这就意味着实体瘤相对于血液肿瘤拥有更大的商业化前景,目前国内众多药企已布局CAR-T治疗实体瘤,其中科济药业、传奇生物等药企的研发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驯鹿生物等CAR-T企业布局了CAR-T产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应用,发掘其中的潜力。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复星医药全资控股复星凯特,加码细胞治疗能否推动CAR-T产品放量?》一文称,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对CAR-T疗法的推广都至关重要。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追求可及性,应该是从业人员的共同追求,而不是盲目追求“最低价”。 (吴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