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怡欣
事件概述
日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曝光“白转黑”发用产品含有硝酸银。几日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再次聚焦“白转黑”发用产品问题,揭露一些宣称“不含化学成分、通过光照就能让白发变黑”的产品,实际上是违规添加了硝酸银,引发舆论热议。公众对发用产品安全表示担忧,呼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保障用妆安全。
舆情走势及关键节点
以2024年9月18日—10月10日为监测时间段,如图所示,舆情走势呈“山峰式”发展。9月2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揭秘发用产品“白转黑”骗局,引发媒体转载报道,舆情热度于次日达到最高峰。网民关注度高于媒体关注度。
关键节点一:测评博主曝光白发转黑产品含有硝酸银,舆情升温
9月19日,微信公众号“老爸评测”发表《白发转黑发不仅是骗局,还在犯罪?这种产品千万别用!》一文称,粉丝投稿爆料,家人在使用白发转黑发的产品之后,头皮出现了泛红、肿大包的情况。为了找出原因,测评博主向粉丝征集了7款销售比较火爆的白发转黑发产品,通过公证买样,送往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检测。结果显示,有5款产品均含有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和硫酸银。硝酸银属于化妆品限用原料,只允许使用在染睫毛和眉毛产品中,不能用于头发、头皮。含有硝酸银的发用产品可能会刺激眼睛和皮肤,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
上述内容发布后引发一定关注,钱江晚报、潮新闻等在多个平台进行转发。网民主要关注白发转黑发产品的安全性,部分网民认为这类产品还涉及虚假宣传,建议监管部门加强特殊化妆品监管,少数网民关注硝酸银这类易制爆危险品的获取途径是否正规。
关键节点二:央视曝光“白转黑”发用产品骗局,舆情达到最高峰
9月2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发布“‘草本精华’实为有害物质,揭秘‘白发转黑’产品的真实成分”报道称,近年来,一些宣称源于自然、草本萃取、无化学成分、无副作用,通过光照作用促使毛囊“合成天然黑色素”,让白头发转黑头发的发用产品,涌现在各大电商平台甚至实体店,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销售十分火爆。记者随机购买部分样品送检发现,这些“白转黑”发用产品中不含有《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常用的染发中间体,却含有0.1%~0.3%的硝酸银,利用硝酸银在化学特性上遇氧化变黑的银离子的感光特性将头发染色变黑。在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中,硝酸银被列为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专家提示,短时间内促进白发自然转黑的化妆品根本不存在。
央视曝光“白转黑”发用产品骗局后,引发舆论热议。在社交平台形成央视揭秘黑发产品骗局、300元1瓶的黑发产品无效还有害、所谓黑发神器含有的硝酸银有啥风险等多个话题文章阅读量达4000多万人次。
网民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分享自己使用的发用产品,对其质量安全表示担忧;二是关注硝酸银获取渠道的合法性;三是质疑电商平台管理不力,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此阶段,除转载报道以外,媒体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分析“白转黑”发用产品热销的原因。如人民网发表《头生白发莫焦虑,千万不要“乱投医”》一文称,一些不法分子用看似神奇的疗效吸引受白发困扰的人群。商家天花乱坠编故事,把硝酸银描绘成草本萃取的多种植物精华,这样的虚假宣传恰恰迎合了许多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心理,从而可以让产品卖上更高的价钱。
微信公众号“清扬君”发表《央视曝光后“白发转黑”产品为何仍畅销?》一文称,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也为“白发转黑”产品的畅销提供了助力。例如,通过消费者体验后推广的方式,利用社交网络和口碑传播的力量,实现产品的快速推广和销售。
二是关注发用产品借“白转黑”概念逃避特殊化妆品监管。如《海峡都市报》刊发《揭开“白发转黑”产品真面目》一文称,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染发剂产品均为特殊化妆品,必须实行注册管理。专业人士认为,这些宣称自然养黑的产品极力回避“染发”字眼,打出所谓“白转黑”的模糊概念,就是为了逃避我国对染发剂实行特殊化妆品注册管理的严格制度,从而达到以普通化妆品备案上市销售的目的。
微信公众号“根号C”发表《被央视点名,“白发转黑”产品检出禁用成分》一文称,目前在电商平台,有不少宣称天然植物萃取的养发剂是以普通化妆品进行备案,而非染发产品。在线下渠道,一些主打该概念的养发馆连锁品牌的“白发转黑”产品均以普通化妆品进行备案。
三是认为“白转黑”发用产品市场亟须整顿与规范。如微信公众号“青眼号外”发表《发用品“白转黑”骗局被央视曝光了!》一文称,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波宣称“白转黑”的白发理疗产品。目前电商平台上宣称“白转黑”的洗护发产品中,多数主打“何首乌”“灵芝”等成分。在淘宝平台上,某品牌旗下的何首乌洗发水的宣传页面中,即称“产品不含染剂,可实现白发根(部)转黑”。有企业还曾宣称“富勒烯具有白发转黑的功效”,今年1月,该公司因为化妆品备案中所宣称的功效与其实际宣称的产品功效不符而被罚款。
搜狐号“360化妆品网”发表《发用品不能再宣称“白转黑”了》一文称,部分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法律法规的约束,擅自将硝酸银等违禁物质添加到普通化妆品中,并大肆宣传其“白发转黑”的神奇功效。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对化妆品行业秩序的严重破坏。“白转黑”发用品市场亟须整顿与规范。
百家号“红网”发表《白发转黑“草本精华”实为有害物质:虚假宣传就该罚》一文称,针对此类玩文字游戏的商家,相关部门应促使其将产品成分主动标明,禁止其使用模糊不清的概念,应当使用明确的概念,让他们难以逃避监管。此外,对于此类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商家,应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要求商家对消费者进行合理赔偿,也要对商家进行惩罚,肃清不良风气。
四是科普如何养发。如头条号华商网发表《揭秘“白发转黑”产品吓人的真相》一文称,对于改变发色,可遵循非必要不染发的原则,如果确需染发,一定要到正规销售渠道购买合格产品。微信公众号“人民网科普”发表《“草本精华”能让“白发转黑”?小心有毒》一文称,多梳头,喝大枣制何首乌茶等方式可以减缓头发变白的速度。
舆情点评
最初曝光“白转黑”发用产品乱象的是测评博主,几日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发布相关调查报道后,舆情热度快速飙升,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网民热议,媒体跟进,迅速形成舆论焦点。“白转黑”发用产品除了涉嫌虚假宣传,公众更为关心的是发用产品的质量安全。而更值得监管部门警惕的是,此类发用产品回避“染发”字眼,逃避特殊化妆品的注册管理,以普通化妆品备案上市销售的情况,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觑。建议监管部门严格染发类产品监管,对于违规添加行为依法严惩,对不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