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涛
知母是百合科植物,入药的是其肥厚的根茎。知母的根茎横生,残留黄褐色纤维状旧叶残基,下部生有多数肉质须根,从其外形上讲,它的别名“蒜辫子草”或“羊胡子根”都特别贴切。
知母与黄柏是对药,《本草纲目》说:“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知柏地黄丸中,二药就相须相使,完美地演绎了知母在补肾气之不足的同时兼清虚热与湿热的作用,使得知柏地黄丸可以做到补虚而不致邪盛,泻热而不使正虚。
《神农本草经》中说,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名医别录》中说它可以“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因此,后人都认为知母可治消渴。金元时期李杲总结了知母的用处,称其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治实热烦渴的代表是白虎汤,治骨蒸潮热的代表是知母鳖甲汤;有二母散,将知母与贝母同用止咳;补肾阴清虚热则以知柏地黄丸为最好。
其实,知母还可清胎中热,是可以通过胎盘屏障的中药之一。《圣惠方》中有知母丸,可以“治妊娠月未足,似欲产,腹中痛。知母二两,研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不计时候,粥饮下二十丸。”该药在《医方类聚》中名为一母丸,主治“妊娠日月未足而痛,如欲产者、难产及子烦。妊娠胎动不安,及产后小户痛不可忍”。
笔者一直纳闷,古人为什么以“母”来命名知母,原来以为是该药可以治疗妇科的问题,跟益母草相仿。谁知查了资料,见《本草乘雅半偈》中有详细的解释:“知母,天一所生,水德体用具备者也……盖益气者,亦母益子气;补不足者,亦母能令子实也。原夫金为水母,知母者,如子知有母也。”最后,卢之颐还感叹:“知此则立名之义,或远取物,近取身,可深长思矣!”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