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整体趋势积极

2023-12-23   01●医药专刊   中国医药报  

□ 毛化

2022—2023年生物科技市场的投融资情况如下。

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情况

纵观生物医药市场的投融资情况,中国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分别在2021年、2020年达到峰值。尽管后续在投融资方面经历了一些波动,投融资数量和金额有所下降,但整体趋势仍然积极。

从细分赛道来看,2022年初至2023年9月25日期间,小分子药物、免疫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为投融资热度排名前三的领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小分子创新药赛道发生了近14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144.9亿元。免疫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领域紧随其后,融资总额分别达到92.6亿元和73.4亿元。此外,AI药物研发崭露头角,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赛道。

从投资轮次分布来看,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A轮及以前。早期项目的投资在过去几年占据主导地位,但从2022年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由于早期项目的成功率以及商业化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晚期项目的投资比例有所上升,呈现出更为均衡的分布。2022年和2023年生物医药行业的重磅投融资事件中,融资规模排名前五的事件融资额均超过了5亿元。

自2021年下半年起,内地、香港和美国的生物医药科技指数趋势一致,均呈现下滑趋势,估值回调的现象也影响了一级市场融资。港股18A和科创板上市新规开闸以来,通过港股18A和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一路上升,从2019年的8家跃升至2020年的20家,于2022年数量上升速度开始放缓。

关于二级市场表现,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港股市场变得更加活跃,当前新项目启动数量处于相对高峰期,预示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公司披露或上市。2018年初至2023年9月25日期间,通过港股18A和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分别达到46家和19家。

从IPO募资情况来看,登陆A股的企业所募集的金额大致为港股的4到5倍,许多公司仍更倾向于选择A股上市,因为其融资金额可以带来更高的估值。但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具有保守性,上市流程较长,要求相对严格;而港股是一个市场化的上市通道,速度相对较快,对公司要求相对较少。

医疗器械领域投融资情况

医疗器械市场的投融资热度在2020年跃升,并于2021年达到峰值,整体的融资事件数量达617起,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达475.3亿元,随后从2023年开始放缓。

从细分赛道来看,2022年初至2023年9月25日期间,手术机器人、心血管介入类医疗器械以及医疗耗材的融资热度位列前三。

对细分赛道的投融资逻辑进行具体分析后结果显示,手术机器人帮助临床医生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工作,目前各类手术正进入机器人时代,包括腔镜、骨科、自然腔道、眼科以及肿瘤介入等。同时,手术机器人赛道在融资方面相对也更为成熟。心血管介入类医疗器械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密切相关,且产品线本身也正处于不断迭代中,因而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自2021年下半年起,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医疗器械指数均出现下滑趋势,一级市场回归理性。2021年,多达11家医疗器械企业通过港股18A上市;2022年,3家医疗器械企业通过港股18A上市,首家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正式登陆科创板。

医疗器械板块在二级市场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虽然医疗器械领域相对生物医药领域而言,上市的企业数量较少,但港股和科创板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数量正逐渐增加。投资人对医疗器械板块也持有较高的投资兴趣,只要能够解释投资逻辑并解决临床痛点,医疗器械公司就能够获得可观的融资金额。此外,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相对分散,具有多样性特点,包括心血管介入、基因检测、眼科设备、骨科产品等领域。

行业前景展望

在赛道变化与投资逻辑方面,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迅速,针对同一个领域的观点和判断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使用从1到99的投资逻辑来评估从0到1的创新产品,可能存在脱节。

在产品市场化与企业发展方面,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市场化能力,而不仅仅是临床价值。回归市场是企业展示自身优势、吸引投资和实现产品落地的重要一环。

此外,在生命科学行业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需具备积极的心态。

(作者系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