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son:从仿制药到创新药转型

2023-12-09   03●医药专刊 产业·企业   中国医药报  

与Forest Lab合并后,新Actavis成为一家创新药企业,而Paul M. Bisaro擅长的是运营仿制药企业。2014年7月底,Paul M. Bisaro让出了首席执行官职务,但继续担任集团董事长;接替其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是原Forest的首席执行官BrentonL. Saunders。Saunders上任不久后,新Actavis收购了Allergan Inc。

Allergan是爱尔兰的专科药巨头,在医疗美容和眼科方面具有全球领先地位,收购Allergan符合新Actavis的战略规划。当时与新Actavis竞购Allergan的还有加拿大企业Valeant。Valeant在操盘手的帮助下,与新Actavis争相提高报价,Allergan的股价水涨船高,最终新Actavis以每股219美元的高价收购成功,比预期价格每股高出85.1美元。

虽然Allergan同意以“60%现金+40%股票”的形式进行交易,但为了完成这笔总价高达705亿美元的交易,新Actavis必须筹集400多亿美元的现金。为筹集这笔现金,新Act avis发行、出让股权融资或第三方债务融资89亿美元,3年或5年期无抵押优先贷款55亿美元,发行无担保优先债券220亿美元,无担保优先过桥贷款309亿美元等。这一系列操作虽然使其完成了对Allergan的收购,但也因此欠下了451亿美元的外债。为减轻债务压力,新Actavis于2015年7月与Teva达成交易,将全球仿制药业务以337.5亿美元现金+股票(总价约405亿美元)转给了Teva。

通过对Allergan的收购,新Actavis建成了全球化的供应链,渠道供应能力大幅加强。有分析师称,通过这笔交易,新企业可节省18亿美元的运营支出,每年节省开支高达4.75亿美元,巨大的协同效应让这次收购达到了“1+1>2”的效果。完成对Allergan的收购后,新企业的品牌药年销售额达到151亿美元,仿制药业务和配送业务则交给了Teva。为提高全球专科药业务的影响力,新企业放弃了“Actavis”的名称,改为使用“Allergan”,以此宣告已从仿制药企业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科品牌药企业。

四、Allergan的市值“过山车”

经过一系列整合,新Allergan成为一家面貌全新的专科药企业,但品牌药业务受专利悬崖影响较大,产品管线中的多个产品都将在随后5年内面临专利悬崖。因此,Saunders必须未雨绸缪,储备研发项目。由于企业性质改变,发展战略必须调整,其中最显著的一点体现在新产品开发上——收购处于研发中后期阶段的品牌药或biosimilar。为执行这一战略,2015—2016年,Allergan收购了AqueSys、Kythera、Oculeve、Tobira、Vitae、ForSight VISION5等多家企业,又与Motus、Chase、阿斯利康、RetroSense、Akarna、Topokine、Heptares、Anterios等企业建立合作或收购研发项目。

由于及时有效的战略调整和布局措施,Allergan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同,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美元。此时,辉瑞开价1600亿美元收购Allergan。在辉瑞的“助攻”下,Allergan的产品线和研发管线亮点得到进一步发掘,市值达到1300亿美元。

然而,好景不长久,最终辉瑞“因美国政府干预”而放弃了对Allergan的收购,Allergan的股价在登顶后开始下滑。加之持续亏损、拳头产品专利悬崖等原因,Allergan市值在2019年跌到谷底,一度跌破400亿美元。当时,艾伯维伸出“橄榄枝”,宣布以635亿美元收购Allerganplc。

事实上,Allergan的业务并非不盈利,亏损的原因是资产减值。Allergan在年报中列举了商誉减值、研究开发过程的减值和资产出售减值损失,2015—2019年共抵消了211亿美元利润,是出现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三大类型的减值中,商誉减值消耗了96亿美元利润,原因主要来自Actavis对Allergan、Allergan对Zeltiq等企业的收购。资产出售减值是第二大损失,消耗了76亿美元利润,主要来自对仿制药业务、配送业务、皮肤治疗管线和部分抗感染药品种的剥离,尤其是Teva的股票在收购Actavis后一直下行,减值在所难免。另外,在此期间,Allergan还出现了高达4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过程减值,这很可能与备受关注的抗非酒精性脂肪肝新药Cenicriviroc、抗抑郁新药Rapastinel等项目的开发失败有关。

虽然Actavis收购Allergan后完成了转型,但作为以仿制药起家的企业,Allergan在创新药研发上只是“新手”,不但自身创新乏力,而且收购、引进研发项目的模式也走得不顺利。

经过5年发展,新Allerganpl c的业务特点又回到原Allergan Inc。最终,AllenChao和Paul M. Bisaro筹集了近1200亿美元、用时30年打造的制药企业,被艾伯维仅用635亿美元就“捡了便宜”。 (五)

(摘编自《仿制药企兴衰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