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仿制药巨头Actavis到品牌药巨头Allergan
Actavis是一家发源于冰岛的小型仿制药企业,在Robert Wessman的精心运作下,短短数年就发展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仿制药巨头,2006年销售额达13.39亿欧元,随后被大股东Bjorgolfsson以36.2亿欧元的价格私有化。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该企业进行了并购,2011年销售额约为25亿美元,全球范围内拥有约1万名员工。虽然背负沉重的债务,但在俄罗斯、中东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010年后,东欧和南欧依然是蓝海区域,Watson以42.5亿欧元的价格兼并Actavis,“Actavis”被沿用作新公司的名称。经过业务整合,Actavis原有的三大业务分别改名为Actavis制药(仿制药)、Actavis专科品牌药和Anda(美国配送业务),相应战略也进行了调整。虽然仍采用三种方法来实现业务增长(内部研发差异化和高需求的产品,在某些情况下试图挑战专利;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收购产品或企业,以补充已有产品组合),但首次明确提出专利挑战,并把重心放在了欧洲。在仿制药开发战略上,更加关注缓控释制剂、固体或半固体制剂、口腔膜剂、凝胶剂和注射剂的开发。在专科品牌药开发上,将biosimilar业务纳入业务范围内并作为发展重心之一。
在完成对Actavis的整合之后,Paul M. Bisaro按照既定战略,相继收购了比利时生物仿制药企业Uteron Pharma、爱尔兰专科药企业Warner Chilcott和美国品牌药企业ForestLab。从对Warner Chilcott的收购中,新Actavis获得利塞膦酸注射液、利塞膦酸缓释片、雌二醇乳膏、美沙拉嗪等年销售额超过25亿美元的品牌药;从对Forest Lab的收购中,新Actavis获得奈必洛尔、维拉佐酮、利那洛肽、罗氟司特等年销售额超过36亿美元的品牌药。
通过这两起收购,新Actavis逐渐形成了以妇产科、消化和中枢神经领域为特色的品牌药管线。2014年,品牌药销售额达到66.33亿美元,成为以品牌药为主营业务的制药巨头,还获得多个处于晚期研发阶段的创新药项目。更可贵的是,在完成这两起收购后,新Actavis的负债率从2012年的73%下降至46%。 (四)
(摘编自《仿制药企兴衰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