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等真实世界数据是评价药械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这些源于真实世界的高质量数据越丰富,就越能反映药械上市后的真实情况
期待真实世界研究领域的新工具、新方法能够催生更多高质量的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械上市后的监管决策,更好地守护公众健康
□ 本报记者 冯玉浩
10月31日,第二届博鳌国际药械真实世界研究大会期间,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药械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分论坛(以下简称分论坛)成功举办。
分论坛上,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分享真实世界数据和真实世界证据应用于药械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的实践经验和前沿方法,并就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等真实世界数据是评价药械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这些源于真实世界的高质量数据越丰富,就越能反映药械上市后的真实情况。”清华大学药学院杨悦研究员表示,期待真实世界研究领域的新工具、新方法能够催生更多高质量的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械上市后的监管决策,更好地守护公众健康。
助力上市后再评价
真实世界数据源于临床实践,包含着丰富的药物安全性信息。事实上,真实世界研究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30年前,真实世界证据就被应用于药械安全性研究之中。”赛诺菲流行病学和获益及风险副总裁Juhaeri Juhaeri介绍,在过去10年中,各国药品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真实世界研究的指南性文件,可穿戴设备等也拓宽了真实世界数据来源,真实世界证据被更多地应用于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及新适应证拓展中。真实世界研究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统计推断和学习实验室主任陈勇也表示,在他参与的新冠病毒疫苗对儿童、肥胖人群、高血压人群、癌症患者安全性的多项研究中,真实世界数据都呈现出巨大的研究价值。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马力乔颇有同感。“真实世界研究支持了我公司的VenusA-Valve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完成续证工作。”马力乔介绍,除了产品上市后的安全性信息外,通过真实世界数据,还可以了解临床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引导企业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工作。其公司产品在真实世界的临床使用中,形成了安全性再次确认、有效性不断提高、产品迭代不断涌现的创新模式。
“目前,我国药械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正从以自发报告为主的被动监测模式,向更加强调主动监测、科学评价的药物警戒模式转变,体量动辄百万级的真实世界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詹思延教授介绍了宁波市建设的疫苗主动监测体系。据介绍,该监测体系依托覆盖宁波市800万人口的卫生信息平台,旨在探索大数据驱动的疫苗安全性主动监测方法,研究手足口病疫苗是否与热性惊厥等存在联系等课题。
探索解决共性问题
事实上,真实世界研究与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真实世界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提升真实世界证据的可信度,如何更好地保证真实世界研究质量,如何更好地减少协变量测量误差等。分论坛上,随着主题演讲的不断深入,这些行业极为关注的共性问题被演讲专家们逐一解答。
“可信的真实世界证据应具备可重复性、可复现性、通用性、稳健性等属性。”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医学信息学系Patrick Ryan助理教授介绍,建立开放的科学研究体系,有助于强化真实世界证据的可信度。他参与的“观察性健康医疗数据研究”OHDSI项目实现了真实世界研究词汇表、数据网络和开源工具的标准化,他期待更多研究者能够参与该项目,共同提升真实世界研究质量。
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和妇女医院的Shirley V Wang副教授则分享了RCTDUPLICATE项目的最新进展,该项目旨在研究真实世界证据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模拟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果,探索增加真实世界证据有效性的因素。RCT-DUPLICATE项目采用与RCT研究相同的纳排标准、治疗策略、分配程序(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等)、随访时间等7项内容,建立起高质量、透明且可被评估的真实世界研究框架。
在真实世界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如何减少协变量的测量误差一直是真实世界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摩郡分校数学与统计学系研究生部主任Yi Huang副教授带来了潜在倾向性评分法,该方法优于偏差校正法、逆概率加权法,能够捕捉协变量误差导致的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的不确定性。
此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凤副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真实世界数据来源之间相互独立,数据储存较分散且标准不一。这些数据方面的堵点最终会影响真实世界证据的透明性和可重复性。
多位专家表示,想要破解真实世界研究领域的数据难题,需监管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构筑良好的真实世界数据协作生态环境。
内容丰富、亮点满满的思想盛宴,让听众们流连忘返。分论坛结束半个小时后,还有部分观众待在现场,围绕演讲涉及的新工具、新方法与专家展开讨论,并期待明年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