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科学诊疗

2023-09-28   04●综合   中国医药报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为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全身慢性疾病及邻近部位的病灶疾病等是本病的诱因。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三者约占近80%;少数致病菌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常见典型症状

全身症状 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较明显,可表现为畏寒、发热、倦怠及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常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还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其后全身症状亦明显减轻。

耳痛 该症状往往在患病早期出现,患者感觉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一旦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流出,疼痛顿减。

耳鸣及听力减退 患者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性耳聋。

耳漏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其后变为黏液乃至脓性。

临床诊断措施

耳镜检查 早期可发现鼓膜松弛部充血,其后鼓膜迅速出现弥漫性充血,鼓膜可全部向外突出,或部分外突。穿孔一般位于紧张部。有时需要以鼓气耳镜(又称Siegl e耳镜)加压后,才能窥见鼓膜上的小穿孔。

触诊 因乳突部骨膜的炎性反应,触诊时乳突尖及鼓窦区可能有压痛。鼓膜穿孔后压痛逐渐消失。

听力检查 检查可见传导性听力损失,听阈可达40~50dB。

血液分析 鼓膜穿孔前,患者常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等情况,鼓膜穿孔后血常规逐渐恢复正常。

常用治疗方法

全身治疗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应用足量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以防发生并发症或转为慢性细菌性中耳炎。

初治可口服阿莫西林,如当地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菌株较为多见,也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其他可选药物还包括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用药3天无效的患者应考虑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可能,可选用大剂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或头孢曲松静脉滴注。鼓膜穿孔后应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并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治疗数日,方可停药。

另外,需配合鼻腔减充血剂滴鼻或喷雾于鼻咽部,可减轻鼻黏膜肿胀,有利于恢复咽鼓管功能。

患病期间,患者还应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疏通大便。重症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支持疗法,如静脉输液、输血或血浆,应用少量糖皮质激素等。

局部治疗

鼓膜穿孔前可用2%石炭酸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因该药遇脓液即释放石炭酸,可腐蚀鼓膜及鼓室黏膜,当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忌用此药。对于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或虽经治疗亦无明显好转者,以及鼓膜虽已穿孔,但穿孔太小,引流不畅者,有可疑并发症,但不需要立即行乳突手术者,可应用鼓膜切开术。适时的鼓膜切开术可通畅引流,有利于炎症的迅速消散,使全身和局部症状迅速减轻。炎症消退后,穿孔可迅速封闭,减少瘢痕形成和粘连。

鼓膜穿孔后可选用0.3%的氧氟沙星、利福平滴耳液等滴耳。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多可自行愈合。穿孔长期不愈者,可行鼓膜成形术。

病因治疗

患者要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在72小时内随诊,明确有无临床症状体征(如畏寒、发热、倦怠及食欲减退、耳痛、耳鸣、听力减退等)的改善。在此期间情况无好转的患者需进一步检查,重新评价,积极寻找病因,并定期复查。

防治注意事项

首先,应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其次,积极进行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疫苗接种。

最后,注意耳部卫生,特别是鼓膜穿孔及鼓室置管者禁止游泳,洗浴时应注意防止污水流入耳内。

 (中国药学会供稿)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