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以上总结中不难看出,Makov不但对以往模式持肯定态度,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延续以往的战略。于是在2002-2007年间,Teva花了近115亿美元,收购了2家原料药生产厂和5家仿制药公司,其中最大的2笔来自对Sicor和 Ivax的收购,这2笔交易价格高达108亿美元。与以往的交易不同的是,Sicor和Ivax都是资产良好的公司,通过对Sicor的兼并,Teva不但大幅增强了美国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获得了墨西哥、意大利和立陶宛等国家的生物仿制药业务。完成对Ivax的兼并,使Teva成为全球领先的吸入剂生产商,不但为后续的品牌药管线搭建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提高仿制药盈利水平做了铺垫。
通过7次成功兼并,Teva不但巩固了在美国市场的龙头地位,而且基本完成了对新蓝海市场--欧洲的布局。更为关键的是,因为7次成功兼并,Teva的总销售额从2001年的25.19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94.08亿美元,净利润从5.24亿美元增长至19.15亿美元,坐稳了全球第一大仿制药巨头的位置。
2007年,Israel Makov卸任,接任他的是Shlomo Yanai,这是一位从其他企业新聘到 Teva的CEO。Makov交给Yanai的是一个年销售额近100亿美元的Teva,而且初步培育出一个以吸入剂、中枢神经药为核心的品牌药产品包。然而,仿制药市场瞬息万变,Yanai要延续Eli Hurvitz和Israel Makov的成功,需要做的改变很多很多。
三、带领Teva走向巅峰的Shlomo Yanai
2007年,Shlomo Yanai继任Teva CEO。在他的带领下,Teva制定了全新的发展战略。通过战略评估,Teva找到了关键的增长机会,并计划在2012年实现“销售额突破200亿美元,净利润率超过20%”的目标。为此,Teva从以下五个方向进行了推进。一是增加市场份额,增加在关键市场的市场份额,包括扩大在美国市场的领先优势,建立在欧盟、拉美和其他重要国家和地区的领先优势;二是加速组建新的产品包,将研发能力和制造产能翻倍,抓住更多新品在关键市场的率先上市机会,在美国提交更多的paragraph 4类专利侵权声明(专利挑战);三是重新定位对客户的服务,通过扩大产品组合或其他方式来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包括上市更多新品、拓展产品组合、优化全球供应链等,帮助客户有效解决库存问题,根据客户需求制定运输方式等;四是发展生物制剂,继续投资技术、设施和产能,以满足生物制剂的研发和生产;五是发展创新药,建立临床属性差异化的产品管线,这些产品可通过独特的采购方式为患者、保险创造真正的价值。
在强化美国市场领先优势方面,Shlomo Yanai于2008年以7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Barr。Barr是美国除Teva、Mylan之外最大的仿制药巨头之一。通过收购Barr,Teva在美国仿制药市场的份额达到了22%。Barr的优势领域是避孕药,在被收购之时已经成功拿到了非索非那定的首仿,并获得了180天的市场独占期。但该企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原料药供应问题。在该公司的风险评估中,有一条就是“原料药可及性风险”。虽然当时该公司已经拥有70个ANDA,但捷克和克罗地亚的原料药工厂只能生产23种原料药,其业务发展受到印度原料药的制约。Teva收购Barr不但可以巩固其在美国仿制药市场的霸主地位,而且还能有效地对Barr进行二次定位,一是Teva拥有强大的原料药供应能力;二是Teva品牌药管线正在奋力打造专科药业务,Barr的避孕药正好可以放在管线之中。 (三)
(摘编自《仿制药企兴衰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