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设备主要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抢救,是医院内抢救患者的必备医疗设备。急救设备包括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心脏按压泵、负压骨折固定装置、氧气瓶;多功能抢救床、负压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微量注射泵、定量输液泵以及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的急救器材;监护系统、体外膜式肺氧合(ECMO)装置;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系统等设备。其中以心脏除颤器及微量注射泵为最主要设备。
心脏除颤器
心脏除颤器又名电复律机,是一种应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的一种医疗电子设备。
心脏除颤器的分类
按电极板放置的位置可分为体内除颤器与体外除颤器。体内除颤器是将电极放置在胸内直接接触心肌进行除颤。早期除颤主要用于开胸心脏手术时直接心肌电击,这种体内除颤器结构简单。现代的体内除颤器是埋藏式的,这与早期体内除颤器有一定区别,它除了能够自动除颤以外,还能自动进行心电的监护、心律失常的判断、疗法的选择。体外除颤器是将电极放在胸外,间接接触心肌除颤。
按波型可分为单相波形除颤器与双相波形除颤器。单相波除颤,电流只在电极之间单向流动;双相波除颤,电流先单方向流动,然后逆转再流向另一方,同时将除颤能量降到130~150J范围内。双相波的优点是单相波结束心脏干扰杂波后再给出一个方向的引导性电波,该引导性电波接近心脏正常电信号,因此能更有效激发起心脏的正常工作。目前应用的大部分人工除颤器和几乎所有自动体外电除颤器(AED)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都为双相波形。
按自动化程度可分为自动除颤与手动除颤。手动除颤是把电极片贴到患者身上后,由医生来选择能量焦耳对患者进行操作。自动除颤是医生只要把电极片贴到患者身上后,它会自动检测患者的心跳频率,根据患者的心跳频率自行选择能量来除颤。
除颤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心律正常的心脏,其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按照正常的节律收缩、舒张,实现泵血功能。当患者发生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时,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当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由于心室无整体收缩能力,心脏射血和血液循环中止,如不及时抢救,常造成患者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而死亡。
心脏除颤器对某些发生严重快速性异位性心律失常的心脏实施电击,借以消除这些心律失常,称作电除颤(也叫电复律)。在电除颤时,除颤仪释放强大的瞬时电脉冲,使全部心肌在同一时间完成除极,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兴奋灶及折返环被完全“消灭”,全部心肌在瞬间处于心电静止状态。由于窦房结产生的信号最强,因此将重新支配心脏的收缩,从而将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
除颤器基本结构和主要工作原理
体外除颤分为手动除颤和自动除颤两种类型。
手动除颤 心脏除颤器的基本结构包括除颤充/放电电路、心电信号放大/显示电路、充放电控制电路、心电图记录器、电源以及除颤电极板等。充电电路由低压直流电源、电压变换器、高压整流组成,放电电路由电容器组成,充放电控制电路由继电器、瓦特表等组成。系统通过心电电极(或除颤极板)采集患者心电信号,经过放大和A/D变换后送到系统控制部分利用专用算法进行分析,如果出现室速或室颤,则对储能电容充电,然后将储能电容中的能量通过除颤极板向患者释放,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显示能量水平。
手动体外电除颤有同步与非同步两种模式。同步电除颤,习惯上称之为“同步电复律”,即除颤仪的电脉冲释放由患者心电R波所激发,以使其恰好落在R波的降支上,从而避开心肌的易损期。同步电复律适用于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并且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果除颤仪的电脉冲释放与患者心电R波无关,即不是由R波所激发,则称为非同步电除颤,习惯上简称“电除颤”。非同步电除颤的适应证主要是心室颤动,也包括室颤的前奏心室扑动或无脉性室速。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将其消除,故它们是非同步电除颤的紧急适应证。 (未完待续)
(摘编自《医疗器械专业技术知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