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创新助力科学监管

——国家药监局胶类产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监管科学研究成果展示

2023-07-15   03●医药专刊 中医药   中国医药报  


2019年8月,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立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胶类产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重点实验室聚焦于胶类中药的研究与监管,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解决该领域存在的共性技术难题,同步推动新成果、新技术向新标准、新方法转化。

重点实验室通过推动基础研究,深入探索胶类中药的物种基原、药材特性、成分构成和量效关系,为进一步的质量评价和标准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储备;持续促进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推动标准创新,建立和完善各级质量标准,为产品质量监管和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供技术支撑,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可控。通过近四年的发展建设,重点实验室在胶类产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监管科学研究成果。

成功突破鹿角胶质量识别难题

作为一种名贵中药,鹿角胶存在来源混乱、真伪优劣无法甄别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重点实验室制定了鹿角胶质量识别技术开发策略(详见图1),着力攻克相关技术难题,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以不同鹿种的鹿角为原料制成的鹿角胶,外观和理化性质相似,而且在复杂的制备过程中,遗传物质往往会被破坏,导致现有方法无法准确区分鹿角胶及其伪品,也无法评价鹿角胶的质量状况。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重点实验室成功地找到了18条特征肽段,并首次建立了鹿角胶多肽特征图谱。基于此图谱,他们还建立了鹿角胶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灵敏地检出近缘的驼鹿角胶、驯鹿角胶、白尾鹿角胶、驴皮胶、马皮胶和牛皮胶的掺伪,还能用于非药用部位鹿皮投料的筛查。与传统的测定氨基酸和总氮量的方法相比,该方法专属性好、效率高,为鹿角胶药材及其制品的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Peptide biomarkers discovery for seven species of deer antler using LC-MS/MS  and  label-free  approach”发表于《Molecules》(IF 4.927),“Discovery of species-specific peptide markers and development of quality-evaluation strategies for deer horn gelatin using 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d a label-free methodology” 发表于《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IF 4.049),研究内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国际专利1项,“一种鹿角胶特征图谱的构建方法CN116008409A”等7项专利已获得授权。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有望在鹿角胶质量监管和品质提升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立18个海龙科动物高效鉴别方法

海龙、海马是源自海洋的滋补药,海龙同时也是胶类药材海龙胶的原料动物。由于海龙、海马物种间相似度高,且缺乏高效、准确的鉴别方法,市场上存在多种基原混用的情况。重点实验室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等技术手段,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舒氏海龙、刁海龙、拟海龙、三斑海马、虎尾海马、小海马等18种海龙科动物的专属性多肽成分进行研究,针对每个物种筛选1个可以用于身份标识的多肽成分,建立了18个海龙科动物的高效鉴别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海龙胶以及相关制剂的质量评价中,为海龙科药材正本清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peptide markers for distinguish of ten hippocampus species through NanoLC-MS/MS and chemometrics”正在投稿阶段,同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可为规范海龙药材流通提供技术支撑。

胶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胶类中药标准体系建设需充分利用核心研究成果,质控、监管多方面结合,国标、地标多层次发展。同时,以药材为出发点,向前端原料、下游产品及全产业链延伸。重点实验室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多个层面出发,充分覆盖原料、中间体、药材、传统饮片、新型饮片、中成药制剂、医疗机构制剂等胶类中药生命周期中的多种呈现方式,对标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地方-团体为轴线的质量标准体系,搭建标准制定和标准服务平台(详见图2)。

国家标准  重点实验室共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胶类品种标准制修订任务5项。在“阿胶三宝膏”标准提升中首次将特征多肽方法技术应用于中成药,在制剂中建立了专属性强的阿胶鉴别方法;完成阿胶特征多肽含量测定方法复核工作,实现特征多肽从定性延伸至定量的转变。起草复核国家药品补充检验方法8项,为胶类药品监管工作提供新的利器,有效打击含胶中药制剂的掺伪等问题。其中,重点实验室起草的阿胶中马皮源补充检验方法,对阿胶行业表现出明显的震慑力和约束力,阿胶抽验马皮源检出率持续下降。为配合和推进胶类药品马皮源成分检查方法的研究工作,重点实验室完成标准物质--马源寡肽A的研制和合成工作,并配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完成该物质标定。该物质可作为指标成分用于胶类药品中马源成分检查,目前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

地方标准  重点实验室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整理遴选驴皮、鹿茸片、鹿茸粉、阿胶粉等7个胶类相关品种进行立项研究,建立的药材标准收录于2022年版《山东省中药材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有效补充。其中,驴皮是生产阿胶的重要原料,现行标准对驴皮质量控制客观性差、准确度低。重点实验室通过多方调研,综合驴皮的外观性状、特征多肽定性鉴别及马皮源检查等,设置了全面有效的质控指标,大幅度提升了驴皮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为阿胶企业把好原料关提供技术支持。

团体标准  重点实验室参与编制的《阿胶质量规范》和《鹿角胶质量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已由中国中药协会发布。其中,《阿胶质量规范》团体标准将驴皮原料、杂皮检查以及特征多肽含量测定等项目全面整合,项目设置科学合理,更好地提升了胶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全国的胶类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提升胶类中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水平。重点实验室始终秉持以科研促创新、以创新提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原则,着力突破检验检测、标准研究及风险防控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不断推动科研成果向新技术、新方法转化,最终实现创新成果服务于科学监管,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文图由国家药监局胶类产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提供)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