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我国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研究之十年成效分析

2023-07-13   04●2023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专刊   中国医药报  

□ 马双成 王莹

中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和高质量的评价标准,近十年来,我国中药质控领域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新模式、新方法。

质控体系不断完善“瓶颈”问题仍待解除

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中药质量评价方式逐步从传统鉴别模式发展为传统经验鉴别与化学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药材质控标准为例,质控项目主要包括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其中鉴别(如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项多采用光谱或色谱方法对中药材的指标性成分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真实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可控。在有效、稳定可控方面,标准收录各品种的测定项目数量大大增加;在安全性方面,中药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及黄曲霉毒素等检测方法和限度也趋于完善。中药质控体系在不断完善与进步,这在近十年的全国中药抽验结果数据上有明显体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以下简称中检院中药所)统计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总体合格率分别为64%、68%、75%、77%、84%、88%、91%、96%、97%,合格率逐年提高。2008年至2021年,中检院中药所负责的18个品种中成药国抽检验结果表明,除牛黄镇惊丸、跌打活血散外,其余品种合格率均在95%以上,总体情况良好。

然而,中药质控体系仍存在两个突出的“瓶颈”问题:一是现有质控标准常以一个或几个指标成分反映中药质量,合理性欠佳;二是现有质控标准更多是从真伪方面对产品进行判断,难以评价中药产品的优劣。

质控技术稳步发展“有效”“安全”双线齐驱

中药质控体系研究面临诸多难题,科研工作者对中药质控模式的探索与革新从未停止。近年来已形成多种应用性较强且具有系统性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

发展多成分分析技术,促进中药整体质量评价 对中药质量进行整体控制,更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的特征。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药指纹(特征)图谱、一测多评(QAMS)、对照提取物及双标多测分析方法,可有效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目前《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指纹(特征)图谱73个。《中国药典》(2010年版)首次在黄连的含量测定项中采用QAMS法,至《中国药典》(2015年版)QAMS法的使用扩展到9个品种。此外,中国药科大学李萍教授研究团队提出“等效成分群”概念,认为某些病症/药效存在着一组成分确定、含量明确,发挥主要药效的化学成分群,应将其作为指标性成分来控制中药质量。此质控新理念体现了中药的整体性,并且筛选的质控指标与药效关联。

健全Q-Maker中药质控理念,探索中药质控关键指标 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提出了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中药质控理念,Q-Marker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有效性为核心、成分的特有性为依据,从可测性及可传递溯源等方面为中药质量监管提供参考依据。随着中药Q-Marker研究的不断发展,继而提出了Q-Marker的五要素:“指纹成分-工艺过程可重现性”“生物学-有效性、安全性”“中药功效-作用机制关联性”“质量物质可测性”和“质量标准稳定性”。此研究思路对提升中药及其产品质量标准产生了积极影响。

创新等级评价模式,引导中药正向发展 中药材质量等级的研究,按照其评判原则可分为基于性状、化学分析、生物活性以及综合分析的4类质量等级评价模式。中检院中药所魏锋研究员等提出了“基于传统道地性和现代生产规范性的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在中成药质量等级评价方面,中检院中药所提出了“基于中药对照制剂的中成药质量等级评价”。上述两种方法为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表率。

以生物活性为“切入点”,体现中药功效内核 生物评价方法是利用细胞、离体组织或器官、整体动物以及相关生物因子等,评价药物的生物活性。自《中国药典》2005年版开始,在中药品种中收录有关生物活性检测的技术,如水蛭项下采用抗凝血酶活性检测法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优势在于直接以药效为切入点评价药材品质。但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尚缺少生物测定用的中药标准品,以及尚未建立可靠的药理评价模型。

新型技术交叉学科,革新中药质控理念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质谱技术的发展,中药质量评价的技术手段得到极大扩充。如阿胶项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阿胶中的特征肽段,解决了长期以来市场阿胶掺伪的技术难题。随着交叉学科的演进,基于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加速发展。代谢组学是通过监测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来评价中药对机体产生的整体效应;网络药理学是基于已有文献和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的潜在关系,预测关键化学成分。这两种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为依据,与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的理念相符。

完善有毒有害物质限度标准,提升中药安全监管水平 中药中外源性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中检院中药所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和国家药典委员会标准提高课题任务的支持下,在建立中药中外源性有害物检测平台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标准进行修订,同时初步形成符合中药特点的风险评估体系。完成的“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已被中国药典工作手册收录;同时形成的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isk Assessment of Exogenous Harmf ul Residu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已提交WHO国际植物药监管合作组织。药材内源性毒性物质是指在药用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经生物代谢形成的一类有毒性的物质。《中国药典》目前收录的有毒中药有83种,然而仅5%的品种有针对其安全指标的限度。近些年已有学者开展了中药中内源性有毒成分检测方法及限度值的研究,同时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中药中毒性成分的检测技术已较为成熟。

质控模式研究多样推陈出新赓续前行

近十年来,中药质控体系已向更深层次、更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逐渐走出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以及“有效成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困境。随着新技术的推进,中药质控体系还要关注以下重点方向。

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构建新型中药质控模式 构建数字化质控体系,可有效提高检验工作效率,且具有远程共享、智能识别等功能。目前中检院中药所相关团队带领全国药品检验系统开展了中药数字化标本馆、中药数字化标准物质(DRS)及中药数字化指纹(特征)图谱、数字化标准等的研究,并探索将其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

明晰临床药用特点,建立精准质控标准 中药质量控制的终极目标是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故应基于临床数据,探索中药精准控制。解放军总医院肖小河研究团队已提出评价指标与临床疗效关联程度的评控力原则,认为应以临床为导向构建中药质控体系,创建了中药质量整合评控力金字塔及中药优质性评价体系。

推动传统药效成分研究,发展中药多糖质控体系 水煎煮后中药药汤中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已被证明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然而,有关中药多糖的质控体系尚未建立。中药多糖质控是整个中药质量评价的关键部分,发展中药中多糖类成分检测技术关乎中药质控体系的完整性。

加强发酵类、海洋类中药研究,带动产品开发升级 发酵类中药应用历史悠久,现有发酵类中药质量标准仅对来源、制法和性状进行相关规定,缺少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我国海洋中药资源丰富,但当前开发滞后,临床使用率低,海洋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不够深入,应加强相关质量标准研究。

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风险评估体系,持续推进有毒有害成分监控指标和限度标准建立 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进一步应用风险评估体系技术指导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控指标和限度,是中药安全性监控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中药风险效益评价是对中药效益和风险进行综合考量的评价方法,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我国迫切需要构建中药效益风险评价体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国家相关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传统与现代学科交叉新领域,中药软物质科学研究为中药研究注入新活力 中检院中药所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23年提出“中药软物质科学”这一新研究方向。中药软物质是指单(多)组分中药药效物质经非共价相互作用识别组装后获得的具有显著区别于其单组分药理活性的特定微纳聚集体。其研究涉及活性物质组装过程的跟踪、组装机理的阐释、聚集体的结构分析和聚集体的药效评价等方面。“中药软物质”概念的提出,将为创新中药研究注入新活力,也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作者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