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一年时间里,超过10家化妆品相关企业宣布投建工厂、研发基地,覆盖化妆品产业链上下游——

化妆品行业新一轮扩产热潮涌动

2023-04-13   07●美业观潮   中国医药报  


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品牌和产品端。品牌需要拥有在不同渠道生态下的自运营能力,以及与业绩发展相匹配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除了企业自身发展推动外,来自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及各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化妆品企业积极投建工厂的重要原因

近日,薇诺娜母公司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泰妮集团)宣布集团新中央工厂建设项目正式投产,产能释放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此外,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美博会上,不少代工企业也纷纷表示,已开始投建新工厂,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一年时间里,已有至少12家化妆品相关企业宣布已(拟)投建工厂、研发基地。这预示着,化妆品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扩产潮。

全产业链扩张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美妆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无数资本进入。新冠疫情期间,即使行业整体发展速度减慢,但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贝泰妮集团等头部化妆品企业凭借产品创新、品牌营销等优势,实现快速扩张,业绩增长明显。在产业链上游,同样涌现出巨子生物控股有限公司、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原料企业,大放异彩。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市场逐渐回暖,化妆品行业的扩张步伐加快。

就在3月13日,贝泰妮集团在昆明举行新中央工厂建设项目竣工仪式,宣告投资近5亿元的新工厂正式投产。同样在3月,化妆品原料巨头Symri se德之馨化妆品原料部南通工厂也举行开业仪式。据德之馨化妆品原料部中国区总监劳树权介绍,南通工厂二期投资约5000万元,占地3700平方米,年产能为6000吨,目前能够生产的原料包括功能性原料、植物活性物及其他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美博会上,贝豪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全球美妆文化创意产业园即将正式投产运营。据悉,该产业园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伴随园区的投产,今年贝豪集团将由聚焦面贴膜向护肤、底妆、清洁等全品类贴牌生产(ODM)全面拓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时间里,已有至少12家化妆品相关企业宣布已(拟)投建工厂、研发基地(详见表)。不难发现,上述宣布扩产的企业从原料商、代工厂到品牌商、代理商等,全面覆盖化妆品产业链上下游,且有超过一半的工厂将在今年年内实现投产。由此可见,化妆品行业新一轮的扩产潮已悄然而至。

多种因素驱动

当前,化妆品行业已进入深耕期,企业都在思考流量红利消失后,如何找到新的增长引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从自身出发,提升企业竞争力总归不会出错。”针对扩产潮的出现,某头部化妆品品牌负责人表示。

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品牌和产品端。品牌需要拥有在不同渠道生态下的自运营能力,以及与业绩发展相匹配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以贝泰妮集团为例,2021年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0.22亿元,同比增长52.57%。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产能储备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贝泰妮集团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集团化妆品实际产能约1500标准万支/盒,医疗器械约600标准万支/盒,均已出现满负荷生产。

据介绍,贝泰妮集团今年3月投产的新中央工厂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集化妆品及医疗器械生产于一体,年产值可达50亿元,同时配套建设了现代化、产业化的技术研发平台等。该集团董事长郭振宇曾公开表示,贝泰妮中央工厂的投产启动,将推动企业在优化生产工艺流程、保障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自有产能等方面向前迈进一大步。

除了企业自身发展推动外,来自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也是企业投建工厂的重要原因。从各个企业(品牌)投建的工厂类型来看,“智能制造”“科学研发”是新一代工厂的两大关键词。比如,广州保税区雅兰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正在广州建设新的研发生产基地,包含智能制造、研究开发、消费者洞察等功能。该基地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

此外,来自各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也是企业选择投资建厂的催化剂。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国内已披露重点打造的美妆产业园有15个,涉及广东、四川、湖南、福建、上海等地。另有公开报道指出,与广州花都相比,位于湖南宁乡的“美妆谷”工业用地便宜83%,厂房租金便宜50%,工业用水便宜13.5%。显然,政策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已(拟)投建工厂的化妆品相关企业也可以看出,近年投建的化妆品工厂项目并未集中在化妆品工厂的聚集地广州,而是分散在昆明、南通、杭州、苏州等地。

业绩增长明显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化妆品品类零售额在经历连续半年的同比下滑后迎来正向增长,零售额达656亿元,同比增长3.8%。

从大环境来看,消费回暖是大势所趋。上海仪玳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助程青青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客户更主动、更敢做,之前因疫情放缓的计划和项目都已重新启动。”

具体到每家企业,今年以来,不少化妆品企业都实现了业绩同比增长。广州市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解良敏介绍,仅今年2月份,该公司订单量就已增长35%,月订单量同比扩大了1倍。

化妆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摩拳擦掌进行扩建、扩产,显然也是基于对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广州丽彦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许银苏表示,今年该公司扩充了研发团队力量,扩大了产能,设有40条生产线的新工厂也将在今年10月投产,期待业绩能实现100%增长。

不可否认,企业新增产能若无法快速释放并形成规模效益,必然会导致经营成本上升,不利于稳健经营。但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化妆品行业成长信心快速得到恢复,企业也都开始大展拳脚。可以预见的是,伴随新一轮扩产热潮的到来,未来几年化妆品行业竞争必将更为激烈。

(青眼供稿)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