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2023年1月4日,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提出,要促进中药材生产加工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结合。可以预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太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太极)作为世界500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员单位,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奋勇争先。“目前,国药太极通过自建、共建的方式已建立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5大加工基地,涉及品种50多个,覆盖全国20个省份,不仅保证了生产经营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日前,重庆太极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昌奎表示,国药太极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
牵牢药材兴农“牛鼻子”
开发中药材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良方。2020年至2022年,农业农村部先后在全国七大道地药材产区启动建设吉林长白山人参、广西罗汉果、浙江浙八味、河南怀药、安徽四大皖药、湖南湘九味等9个中药材产业集群,目前已支持建设近90个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
据了解,我国很多偏远地区以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其中半数以上地区具备将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基础,开展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加工,有利于推动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同时促进中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加速融合。
国药太极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开展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国药太极在四川三台(麦冬种植基地)、内蒙古扎兰屯(苍术种植基地)、吉林白城(板蓝根种植基地)及山西大宁(地黄、黄芩、连翘种植基地)等地建成30万亩规范化种植基地。其中,半夏、金荞麦等大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以半夏为例,截至2022年底总产量已突破5000吨。”付昌奎介绍。
此外,国药太极还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及产区地理环境优势,在重庆涪陵坪山、万州等10个区县大力发展前胡、紫苏、金荞麦及厚朴等中药材种植产业,为急支糖浆、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努力实现精准产业兴农。
共担共享
“一体化”经营增智增收
国药太极积极开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让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户尝到了甜头。
付昌奎介绍,在重庆市涪陵区,国药太极通过建立“两个保护价、一份质保金、一条利益链”的风险利益共担共享联结机制,以及“保护价+随行就市”价格调节机制,带动涪陵全区25个乡镇种植中药材9.3万亩。同时,积极探索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利益联动、利益共享。截至目前,全区入股农户达3.1万户,实现每年人均增收1250元。
在河北省南和县三思乡东大村的半夏、金荞麦种植基地,国药太极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及加工模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农民变成工人,在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农民的专业种植技术水平,让企业和农户实现“双赢”。南和县东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老刘高兴地表示:“我们农民做梦都想不到,2022年种植中药材每亩地能净赚1.5万元,这都得益于村里合作社与国药太极的合作。”
除了三思乡东大村、涪陵区大顺乡,在内蒙古扎兰屯、湖北恩施、安徽亳州、甘肃陇西等地也都有国药太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他们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由农民或合作社出土地、出劳力,企业出资金、出技术,把农村作为第一生产车间,引导农民与经营主体合作,通过保底收购、分红等产投融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
可以说,国药太极创新的合作经营模式,让企业作为“龙头”对接市场销售,合作社作为“龙身”衔接企业与农户,农户作为“龙尾”进行中药材种植加工,三方协同发展不断释放叠加效应,推动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通过产业“带富”群众,推动“领跑”乡村振兴的产业之路越走越宽阔。“这种模式的成功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大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有资金保证;三是有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等一条龙式产销服务。”业内专家分析说。
三产融合
争做乡村振兴“排头兵”
近年来,国药太极抓住中医药振兴发展大好时机,坚定不移发展壮大“中药第一生产车间”,大力发展以半夏、厚朴、金荞麦等20个大品种为主导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坚持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六位一体”的发展方向,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振兴内涵。
聚力强链补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企业发挥着引领作用。
偏远地区开展中药材种植,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技术缺失,包括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技术兴农是拓宽致富路的关键。”付昌奎介绍,国药太极充分发挥企业在良种选育、繁育药苗及标准化加工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免费为农户输送种子种苗及繁育栽种、管理、加工、质量检测等技术,通过邀请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集训等方式,带领农户熟悉掌握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技巧等中药材种植加工专业知识,帮助农户提高就业技能与经营水平。
补齐技术短板,寻找市场是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另一瓶颈。国药太极与村集体合作社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利用自身产业链、渠道及品牌等优势合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打通产业振兴“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国药太极对中药材资源需求量大,该企业在8个省份布局开展集团所需20个大品种药材种植。另一方面,企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要带动中药材市场需求。2015年以来,国药太极在涪陵等12个区县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10万余亩。“十四五”时期,该集团将充分依托种植基地品种集群优势,在道地产区协同建立中药材分级(趁鲜)加工中心,重点建设1个核心中药材加工厂及河北南和、甘肃张掖等30个租赁或合建模式的加工中心,升级重点加工中心为具备中药饮片生产能力的策源地,以及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企业生产优质产品的原料来源地,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方向。国药太极在涪陵区大顺乡建立的“双基地”(药材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就是一次生动实践。该基地以“农业景观化、景观农业化、药食同源”为原则,通过“公司+民俗+村委+农户”模式打造出集良种繁育、药材种植、药材加工、药材展销、中药观赏、中药科普、康养民俗为一体的中药产业示范园。
在付昌奎看来,中药材种植应避免“一县一品”的布局,要多元化实施产业兴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二产”,而属地加工是最有效的落地方式,既能解决药材产地趁鲜加工的需求,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方税收,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与利益链融合,又能结合农村特色共创农文旅融合示范园。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药太极通过中药材分级加工、文旅融合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努力提升中药市场竞争力,打造中药材示范化种植加工生态产业、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