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寒时节防寒气侵袭 适度锻炼提高免疫力

2023-01-12   04●健康中国   中国医药报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崔灵恩的《三礼义宗》中记载:“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为极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因此称为“数九寒天”。

从节气顺序来说,大寒应该比小寒更为寒冷,其实不然,俗谚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天恰在小寒节气内。历年气象记录也表明,小寒确实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在气温明显降低的小寒节气里,昼夜温差较大,此时正是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结合小寒结气,总结了秋冬季节中老年人养生防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强调中老年人应多注重养生保暖,防止寒气侵袭,同时还需适当锻炼以增强身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敛精藏气 小寒巧养生

石学敏强调,小寒养生宜敛精藏气,扶元固本。中医学认为,寒是冬季的特征,属极阴之气,主收藏凝滞。《黄帝内经》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大法,因此小寒的养生原则是敛精藏气,扶元固本,以“防寒补肾”为主。

冬至始,一阳生。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换,且小寒后气候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因此小寒时节应合理进补,温阳御寒。“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疼痛”。民间的这一俗语说明了此时合理进补的重要性。人们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消耗,脏腑气血必然会有所偏衰,及时补充气血既能补养精气,使身体强壮,从而帮助自我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小寒时节也需要注意养肾、保胃。所谓“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人体阳气源于肾,因此寒邪最易伤肾阳。另外,当气温突然下降时,所谓“寒主收引”,容易刺激胃肠的蠕动,导致其功能下降,因此必须健脾保胃。小寒之时可多吃补益脾胃、温肾助阳、健脾化痰、润肺止咳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鱼肉、核桃仁、大枣、桂圆肉、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但体质偏热、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原则,以免进补过急而适得其反。天寒之时宜多饮粥,增加营养和热量,提倡晨起服热粥,如红豆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红枣粥等;晚餐应节食,以顾护而滋养胃气。最好不吃寒凉或生冷之品,如冰淇淋、生鱼片、冷饮等。但也需注意不宜乱补,对于体虚多病者,服用补阳药不一定有益,反而可造成燥热,甚至可能损伤脾胃的运化疏泄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大便干燥等。在此节气,饮食应温补但忌燥热,需要配合足够的蔬菜水果。

小寒之时还应常活动,防病健身。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会更加注重锻炼身体,以取得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效。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但是冬季运动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适量活动,切不可盲目锻炼,并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遇到寒流来袭的天气时,中老年人要预防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寒冷天气时体表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肌肉的黏滞性增加,韧带的弹性和关节柔韧度降低,故运动前必须做一些热身,如擦面、拍打全身肌肉、拉筋等,避免造成运动损伤。在外运动时还需要注意正确的呼吸方式,宜采用鼻吸口呼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对吸入的空气加温,又可防止空气里的灰尘与细菌进入人体,达到保护呼吸道的作用。

女性在生理期应该注意保暖,尤其是下肢及腰腹部,避免受凉而引起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女性可在睡前泡脚,尤其痛经女性,用生姜水或艾叶水泡脚有助于缓解疼痛。在小寒节气,女性应注意调节心情,避免受到不良精神的影响和刺激,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达到“肝气疏通而不郁”。平时也可以坚持每天按摩三阴交穴,左右每穴可点按约10分钟,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此法可有效调节女性血虚、血瘀、血热之证,缓解生理期的不适症状。

御寒保暖 小寒重防病

小寒正处在三九隆冬的时候,中医学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这个时候正是关节痛、颈椎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这个时候尤其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

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又称痹症,多发生于素体虚弱受外邪侵袭者。由于人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肌肤毛孔防守无力,外邪悄悄渗入经络、肌肉、关节,致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弯曲不利,甚至关节畸形等。因此,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保暖是重中之重,建议每天最好用热毛巾或者热水敷患处;当内衣被汗浸湿后,要注意及时换洗;居住环境最好向阳、通风、干燥,衣被经常洗晒。此外,冬天水寒,风湿病患者最好用温水洗脸、洗手,睡觉之前用热水泡脚,且热水浸泡到踝关节以上,泡脚的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另外,风湿病患者需少食肥肉或高胆固醇食物、花生、辣椒、甜食等,宜食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寒痹患者宜用干姜、温热之品;热痹患者宜食用黄豆芽、丝瓜、冬瓜,避免吃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风 即脑血管意外,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昼夜温差大,为中风的高发季节。中医学认为,中风是在肝肾不足、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醇酒厚味、起居失宜、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而发病。风、火、痰、热是中风常见的发病因素。中风的防治意义在防患于未然,通过调起居、节饮食等措施,促进机体的阴阳、气血和谐统一,平和条达,使老年人在寒冷的冬天远离疾患,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同时,还需注意严格控制情绪,适当增加室外活动,注意饮食调节。

心血管疾病 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也是老年人在小寒节气高发的疾病。老年人多为气血偏虚,常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往往兼夹痰湿之邪,气血内虚而血运行不畅成瘀。小寒为冬季最冷之时,容易导致寒凝血瘀,血瘀停留而“不通则痛”,引起心绞痛;或寒为阴之邪,心阳之气偏衰,无力推动血液,日久而为心力衰竭。因此,在小寒节气,老年人一定要预防感冒,注意保暖。一旦感冒,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肺无以宣发,卫外不固,则不能对外在邪气产生抵抗;肺无以肃降,则不能藏精于肾,而肾虚则表现为免疫力减弱,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此节气应早睡晚起,避免损伤肺经而导致肺失宣降,免疫力低下、气机失调则百病生。尤其对于老年人,应嘱咐其慢慢起床,动作也需要放慢,防止颈部转动的速度太快,而诱发心血管疾病。早晨空气较冷也不宜运动,应在午间或太阳出来后进行运动。洗澡时要注意水温适中,不宜忽冷忽热。

肩周炎 即肩关节周围组织炎,中医又称“漏肩风”“冻结肩”,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小寒天气甚冷,寒湿之气不断侵袭机体,使肌肉和血管长时间收缩,可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使肌肉组织受刺激而发生痉挛,久则引起肌细胞的纤维样变性,肌肉收缩功能障碍而引发各种症状。因此,肩周炎患者可在注意防寒保暖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自主肢体锻炼。若局部受寒,可以在局部用红外线灯烤肩部,促进血液循环,通则不痛。另外,穴位按摩如按揉肩髎、肩髃、肩贞穴等,或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等中药敷贴也有一定作用。

延伸阅读

“三位一体”养生法

中医讲究运则行、动则通,气血不行、不通则瘀,瘀则百病生。适度的体育锻炼,可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石学敏认为,人体保健最重要的是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正常运作,因此,特总结“三位一体”养生法的具体锻炼方法。

●坐在椅子或沙发上,靠椅背,头稍后仰,双目微闭,消除杂念,心平气和,双手向后做护住后脑勺状,用两手拇指在后颈部及耳垂后凹陷处找准天柱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 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与耳垂齐平)、翳风穴(位于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依次按压、按摩这3对穴位。每对穴位按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均可。

●取双腿稍微前伸的坐姿,找准左右两腿的足三里穴(膝关节“膝眼”往下三横指处),用双手拇指用力按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适当进行健步走、慢跑、游泳等运动,不仅能保持胃肠系统的健康和四肢强壮,还有利于全身功能的增强。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毛国强主编)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