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皮肤屏障由皮脂膜、角质层构成,是皮肤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将皮肤屏障想象成“砖墙结构”,其中的皮脂膜等同于“油漆”,角质细胞属于“砖块”,而细胞间脂质就是用于连接“砖块”的“水泥”。皮肤屏障能抵御外界有害物、刺激物和日光进入, 同时具有保湿及调节作用。我们常说的皮肤敏感,其实是皮肤屏障受损,角质层薄弱,导致外界病菌、细菌大量侵入而引发的一系列发炎应激反应。
既然皮肤屏障破损会导致病菌、微生物等入侵皮肤角质层而引起皮肤炎症反应,那通过抑制皮肤炎症因子的释放,舒缓受损皮肤,进而再修复皮肤屏障,便可达到修复敏感肌的效果。
红没药醇(Bisabolol)就是这样一个全能选手,能够解决以上皮肤问题,并且还兼具美白功效。
红没药醇也被称为防风根醇、甜红没药醇等,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多的倍半萜化合物之一。由于具有抗炎、舒缓的效果,加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高渗透性和皮肤相容性,常被用于皮肤护理产品、防晒产品和口腔护理产品中。
红没药醇分为α-红没药醇和β-红没药醇,但它们的用途却大不相同。β-红没药醇一般来源于玉米、棉花、樟脑油,主要在食品领域用作调味剂使用;常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领域的用于抗炎和舒缓的则是α-红没药醇(下文所提到的红没药醇均指α-红没药醇)。
红没药醇早已被美国化妆品成分审查专家小组评估为安全无毒性的成分,在我国也被收录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中,可被运用于各类化妆品及皮肤护理产品中。
研究显示,红没药醇上有舒缓、美白作用。
舒缓 为了研究红没药醇对人体皮肤的舒缓效果,2012年,上海辛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对20名18~30岁的女性志愿者进行了试验。试验第一天,研究人员对受试者前臂皮肤进行了24小时的紫外线照射,确定每人最小红斑剂量(MED)后,每天两次在受试者前臂皮肤涂抹含1%红没药醇的乳霜,持续5天。在第1、3、5天通过检测皮肤红斑情况评估刺激性。
试验结果表明:在第5天,含1%红没药醇组较对照组皮肤红斑减少17.20%。试验证明,红没药醇可在短时间内减少紫外线引起的红斑,缓解皮肤刺激。
美白 目前,红没药醇仅被KFDA(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列为有效美白成分。为了研究红没药醇对皮肤的美白效果,2010年韩国研究人员对28名健康女性进行了试验。试验第一天,研究人员用太阳模拟器对每位受试者背部进行紫外线照射,以确定16~24小时后的MED。在之后的6天内,研究人员都利用模拟器反复对每位受试者进行紫外线照射,待第7天确定背部皮肤出现色素沉淀。
在第8天后的八周内,研究人员每天一次在受试者背部皮肤涂抹含有0.5%红没药醇的面霜和同等含量的对照面霜,然后分别在治疗后4周和8周测量其肤色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红没药醇组皮肤颜色亮白105%。在治疗8周后,红没药醇组相较于4周时皮肤颜色改善24%。试验证明,红没药醇是一种有效的色素沉着抑制剂。
一般来讲,红没药醇在抗敏感产品中的成分排名都较为靠后,主要是因为红没药醇起效所需的剂量很小,市面上也常把红没药醇以修护舒缓功效应用在各种皮肤护理产品中,既起到一定的作用,又可降低产品本身的刺激性。不仅如此,红没药醇还具有类似洋甘菊的花香味,也可用作香料使用。
(肽研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