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GT CDMO赛道:火热之下存隐忧

创业者和投资者均应理性布局

2022-09-26   05●医药专刊   中国医药报  

□ 陈宣合

随着各大药企争相在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以下简称CGT)领域布局,CGT CDMO赛道也被誉为是下一个黄金赛道。据Frost&Sullivan预估,到2025年,全球CGT CMO/CDMO市场规模将达到101亿美元,2020年—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4.9%。

极具诱惑力的市场蛋糕吸引大量企业入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7月底,国内已经有19家公司争相进入CGT CDMO赛道,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博腾股份、凯莱英等CXO龙头企业全部入局。

资本市场也十分热情。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CGT CDMO市场融资总金额达到40.25亿元,是2021年融资总额(19.7亿元)的2.04倍。

然而,CGT CDMO赛道火爆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一些隐忧。

为了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满足严格的监管法规要求以及客户生产需求,几乎所有的CGT CDMO公司都铆足劲建立大型GMP厂房车间,进行产能的扩张、再扩张。然而,这些正在进行快速扩张的CGT CDMO公司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未来市场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情况。

CGT产品个体化差异大、生产批量小,订单小;另外,当下一些头部CGT企业选择自建产能,再考虑到今后还不断有新企业入场——部分抗体药物研发企业、CGT企业以及CGT CRO企业向CGT CDMO转型的可能,未来CGT CDMO的市场或将被进一步瓜分。

CGT CDMO产能供不应求

创业者和资本争相涌入

近年来,随着多款CGT产品的相继获批,全球对于CGT产品的研发热情节节攀升,CGT领域成为各大药企争相布局的下一个决胜点。据Allianc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数据统计,2020年处在临床研发阶段的CGT药物数量为1220项,相比2015年的631项实现了翻倍。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预测,2020年—2025年,每年将会有10到20个CGT药物获批上市。

CGT研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也催生了“卖水人”——CGT CDMO行业的春天。Frost&Sullivan预估,中国的CGT CMO/ CDMO市场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2020年—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1.1%。

在广阔市场前景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新玩家涌入CGT CDMO赛道,2022年尤甚。其中,既包括像康龙化成、凯莱英一类向CGT CDMO领域进行跨界布局的传统CXO龙头,也包括通过分拆子公司的形式(蓬勃生物、谱新生物、希济生物等)进军该领域的国内头部生物科技公司(金斯瑞生物、普瑞金生物、艺妙神州);此外,成长于中国本土或从海外归来的初创CGT CDMO团队也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

各类公司火热进场的背后,是资本的热情支持。自2015年开始,CGT CDMO领域融资一直保持上涨态势。其中,2020年可以看作是CGT CDMO市场的转折点,该年的融资事件数量是2019年融资事件数量的2倍多,融资总额是2019年的近5倍。2022年的表现也尤其出彩,今年上半年的融资总金额已然是2021年全年融资金额的2.04倍。

资本市场表现出彩的背后原因主要是和元生物的上市以及凯莱英在CGT CDMO领域的高调入局。今年3月22日,和元生物登陆科创板,被业内人士称作“科创板CGT CDMO第一股”,当天募资总额为13.23亿元。3月25日,凯莱英发布公告称,拟与高瓴创投、海河凯莱英基金等达成合作协议,向凯莱英生物合计增资不超过25.34亿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全球生物药及先进疗法CDMO的领军企业。

赛道火热的另一个表现是,部分CGT CDMO企业对行业的需求应接不暇。据笔者了解,如药明生基等头部CGT CDMO企业,根本无暇承接国内部分初创CGT企业的订单;宜明细胞的订单则在今年4月份就已经排到了9月份之后。

而CGT企业在发展初期,产品开发速度又格外关键。因此,建立GMP车间、扩充产能,是CGT CDMO行业近两年的“主旋律”。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车间建设与产能扩充,并非短时间能解决的事情。据了解,一个企业从开始筹划建设GMP厂房到可以正式接单,至少需要1年半到2年的时间。

未来能否消化庞大产能

CGT CDMO市场竞争或加剧

然而,整个CGT CDMO行业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身边已经有多少同行者。当前已然入局的19家CGT CDMO公司在产能扩张上动作一致,再加上未来可能入局的其他企业,这样便引出新的问题——未来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CGT CDMO公司和他们建立的庞大产能?未来CGT CDMO是否会从“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

笔者认为,如果国内的CGT CDMO公司未来不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是单纯依赖国内市场,在更多新企业不断入局的情况下,国内的CGT CDMO市场蛋糕将不够分。

首先,相比传统药物,CGT药物个性化需求高、产量小、需求不稳定,不同产品之间技术壁垒大高,这些特性其实难以支撑大量CGT CDMO公司生存。

据了解,CGT产品跟抗体类大分子药物在生产上很不一样:抗体类大分子药物是“货架式”产品,可以完成集约式生产,技术含量相对不高;CGT产品因为个体差异大、生产批量小,所需产能并不高,且要求产品的前端研发和后端生产合作必须非常紧密。

以临床阶段所需的药品用量举例。在同样条件下,一家CDMO公司生产一批抗体类产品,供一家抗体药企业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将可能出现产品量不够的情况。但对于一家CGT公司而言,同样产能下生产的CGT产品,可能足够其开展Ⅰ—Ⅲ期临床试验甚至还有结余。

和元生物被称为科创板CGT CDMO第一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和元生物的主营业务是溶瘤病毒CDMO业务。溶瘤病毒疗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它不是一种个体化治疗,而是类似通用型治疗,因此对产品的产能要求比较高,相对需要CDMO企业承担的任务更重。

此外,国内CGT产品大部分管线还处于临床早期研发阶段,商业化生产规模的CDMO订单放量仍需时间。

其次,由于当下大多CGT CDMO公司能力有待提升,并且CGT产品工艺往往涉及商业机密,许多CGT企业会选择自建产能,进一步降低了对CGT CDMO市场的需求。

CGT作为生物制药领域的新兴技术,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当前仍处于相对较早期的发展阶段。国际CGT行业人才不多,国内人才则更加紧俏。我国直至2018年左右才开始有国内企业系统布局CGT药物。除了少数在CGT领域有数十年科学研究或工业界经验的科学家或产业人士,大部分CGT团队的能力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如瑞风生物在开发针对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编辑疗法时,原本是想通过和一些CGT CDMO公司合作共同生产产品,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最终还是其内部团队承担了相应业务。

目前,瑞风生物也在尝试与国内CGT CDMO企业建立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他们希望借助这些企业的现有厂房和硬件设施、包括一些通用能力,结合自身在产品开发上的认知和研发优势,实现双赢。

从国外CGT市场情况来看,CGT企业在发展早期会选择与CDMO合作,在晚期临床试验和商业化阶段会陆续开始自建生产厂房,将最终产品“放在自己手里”,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国内同样表现出这种趋势。

对于CGT企业而言,产品的核心工艺往往因为涉及商业机密不能对外透露,需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CGT企业一般会自己做终产品,而只是将质粒、病毒载体等当作定制化原材料委托CDMO生产。

企业成立早期,团队缺钱少人。而搭建厂房及配套设施需要资金、人才、经验和时间,产品也面临失败风险。因此,CGT初创企业对CDMO有强烈需求——利用其已经建好的GMP厂房及设施,完成符合临床试验许可要求的CGT样品生产。

一旦企业有一两款产品顺利进入临床试验(或者到达某个里程碑),其面临的时间竞赛没有那么紧张,在各方面条件具备后,CGT企业一般会将产品收回自主生产,而仅仅将质粒病毒等非核心原料继续委托给CDMO。国内朗信生物团队便是采取了此种做法。

2022年7月,朗信生物旗下上海朗昇生物产品LX101注射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给药。据了解,在进行该款产品的临床试验许可申报过程中,朗信与宜明细胞、派真生物两家国内CGT CDMO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但朗信团队在2021年初已建成近5000平方米的研发与生产基地,该基地于2021年5月就正式投产,在同年10月便实现了200L规模AAV(腺相关病毒载体)产品的生产和放行检测。朗信生物目前的第二款产品,包括IIT(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所需样品,已经实现了自主生产。

当然,CGT企业选择自建产能的因素还有很多。如能够使项目推进速度更快、质量更高、降低终产品成本;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产品需求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在CDMO面临突发问题导致生产停滞的情况下,CGT企业自身有能力及时承担起生产业务,降低产品生产风险,保证临床试验到商业化阶段的样品生产不间断等。

第三,考虑到未来部分CGT公司、CGT CRO公司以及其他领域的企业会向CGT CDMO转型的情况,预计未来CGT CDMO的市场将可能被进一步瓜分,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通过产业调研可以发现,国内CGT CDMO领域的激烈竞争在当下已开始有所显现。如IIT的订单价格一度被压到极低,正常报价为两三百万元的订单,有的企业直接压低到50万元。低价竞争是否会给产品质量带来隐患,值得从业者关注。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