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速推进“技耗分离”落地实施

口腔种植全流程收费将得到规范

2022-09-21   03●关注   中国医药报  


8月5日至9月8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对主流媒体、全国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监测发现,“种植牙集采”相关话题受到舆论较多关注,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事件概述

8月初,安徽省蚌埠市开展种植牙试点工作,以及多地发布开展种植牙价格调查登记工作的消息,被业内认为是推进种植牙全面开展集采的前奏。8月18日,国家医保局就《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涉及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方式、组织开展种植牙耗材集中采购、实施口腔种植收费综合治理等。9月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发布,明确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规种植牙的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为4500元。相关消息引发媒体及网民关注,监管部门、相关企业的动态以及种植牙市场的情况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舆情走势及关键阶段

以8月5日至9月8日为监测时间段,媒体及网民关注度如图所示,呈“波浪式”特点。按阅读量排序,相关热门微信文章排行如表所示。

第一阶段:安徽省蚌埠市实行种植牙项目限价收费,国家医保局全面开展种植牙价格调查,舆情开始发酵

8月5日,《蚌埠日报》刊发的《告别天价牙 我市开展种植牙试点》一文称,安徽省蚌埠市借鉴浙江省宁波市的先进经验,将种植牙纳入该市集中采购试点,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此外,蚌埠市医保局积极引导各试点医疗机构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实行种植牙项目限价收费。

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聚焦种植牙集采话题。如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发表的《史上“最难”集采,卡在了什么地方?》一文称,业内人士表示,在种植牙领域,竞争充分的耗材市场价格相对透明,反而是医疗服务的费用较高,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其实是如何与相关医疗机构谈判。

8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发表的《国家医保局:全面开展种植牙价格调查 为集采奠定基础》一文称,此前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工作的通知》,已为后续实施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包括吉林省、湖南省、安徽省六安市、江西省南昌市等在内的多地医保局也已发布关于开展本辖区内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的通知。还有多地已就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工作召开相关会议。

8月16日,央视网发表的《国家医保局:试点部署多地医保局调查口腔种植收费》一文称,国家医保局针对口腔种植收费不规范、费用负担重等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研究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工作。在国家医保局统一部署下,湖南省、甘肃省、陕西省等31个省份的地级市开始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种植牙治疗全流程的费用情况展开调查。环球网、中新经纬、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转载了该报道。

在此阶段,媒体除转载上述信息外,还关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关注各地调查种植牙费用情况,认为相关文件发布是种植牙集采加速落地的信号。如《证券日报》刊发的《多地医保局开展费用调查种植牙集采或将加速到来》一文称,多地医保局纷纷行动,发布了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的通知。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在大力推动种植牙集采,调查口腔种植收费相关文件的发布被业内认为是种植牙集采落地的前奏。

二是关注种植牙集采对龙头企业及种植牙产业链产生的影响。如《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的《种植牙赛道去“含茅量”:通策医疗、瑞尔集团、国瓷材料闻风异动》一文称,种植牙产业链上游的种植体厂家以及下游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都面临变局,也迫使市场重新审视口腔服务这个“黄金赛道”的价值。随着各地相关文件出台,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通策医疗、瑞尔集团、国瓷材料等企业股价均发生相应波动。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种植牙纳入集采,有两大核心问题需要考虑:一个是针对国内外不同品牌耗材应如何降价议价;另一个是如何规范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价格体系。从种植牙耗材端来看,目前国内市场上韩国和欧美品牌耗材占据主导地位,共占有90%的市场份额。随着种植牙集采政策落地,对出厂价格相对稳定的国产耗材厂商来说,其实是一大利好,有望提高其市场份额。而对于下游口腔医疗机构来说,短期内虽然会出现“阵痛”,但只要积极应对,随着行业集中度提高,长远来看也是利好。

第二阶段:国家医保局就开展专项治理征求意见,舆情热度升至高峰

8月1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方式,有序推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引导种植牙牙冠形成合理价格,种植牙牙冠实行挂网采购,公立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自主选择,并按实际采购价格“零差率”销售。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环球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进行报道。

在微博平台,人民日报微博账号发布的《国家医保局:专项治理口腔种植价格》一文获得广泛关注,转评量超过2300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420万人次。

在此阶段,媒体除了转载上述信息外,主要关注集采开始渗透消费医疗领域。如微信公众号“健识局”发表的《集采重击消费医疗:生长激素、种植牙,下一个是谁?》一文称,同属于消费医疗的通策医疗、爱尔眼科、爱美客等,一度被资本追捧。不过今年以来,这类公司的估值也在迅速重塑中。未来,医美、植发这些消费医疗行业是否会纳入集采,虽未可知,但涉及用药、诊疗服务类项目的收费必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整治重点。

第三阶段:央视报道,专家发声,舆情热度再次升高

8月21日,微信公众号“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发表的《种颗牙,上万元?国家医保局出手了》一文称,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表示,专项治理第一个部分是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第二个部分就是启动种植材料的带量采购。种植牙大约三分之一是材料费,三分之二是人工、技术费。因此,只有两部分共同治理,才能真正将种植牙费用降下来。

同日,央视新闻微博账号发布的《专家:种植牙集采要挤出虚高的价格水分》一文称,按征求意见稿,种植牙集采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该文转评量超1700人次,话题阅读量超1500万人次。

在此阶段,媒体除了转载上述信息外,还关注“种牙自由”到底能否实现。如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发表的《国家医保局集采政策将出,“种植牙高价”会终结吗?》一文称,口腔医疗领域中民营医院占有很大的份额,如果参与集采的民营医院数量不够大,那可能种植牙价格下降的幅度也有限。另外,目前市场上的相关耗材以欧美和韩国产品为主,如果国外品牌不参与集采,国产品牌即使在集采中降价较多,可能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集采能够让种植牙价格降低多少,还是未知数。

第四阶段:记者调查种植牙市场,专项治理文件正式发布,舆情升至最高峰

8月29日,《法治日报》刊发的《种植牙“断崖式”降价何时来?记者调查种植牙价格昂贵虚假宣传等问题》一文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医疗机构宣称种植牙终身质保,却很少兑现承诺;还有医疗机构将费用分解,将最初报价压低,但在后期治疗中加收其他费用。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市场中有部分机构种植牙项目报价极低,有的甚至不足千元。业内医生透露,种植牙价格由耗材费和服务费构成,在种植牙报价过低并且后续没有附加费用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医生无相关资质、种植体以次充好或来源不明等情况。虽然不敢说价格过低的种植牙一定有问题,但种植体质量和医疗保障水平肯定无法保障。

《北京晚报》刊发的《鱼龙混杂的种植牙市场》一文称,记者先后调查了10余家口腔医疗机构,了解到民营医疗机构在种植牙项目上通常并未采取“技耗分离”的收费方式,而是将各种费用绑定在一起以“套餐”价格售出。至于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各自占比多少,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具体价格构成普遍不透明。

9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情况的通告,通告显示,约60%的反馈意见支持开展专项治理,并呼吁希望相关具体方案尽快落地。央广网、观察者网、经济观察网、澎湃新闻等媒体进行报道。

9月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以及政策解读,明确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规种植牙医疗服务部分的总价原则上不超过4500元,该价格包含门诊诊查、生化检验和影像检查、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等医疗服务价格的总和,但不含种植体和牙冠费用。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地区或医疗机构,价格放宽比例不超过20%。

上述消息在微博平台传播较多,央视新闻微博账号发布的《国家医保局调控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一文转评量超1800人次;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账号发布的《国家医保局出台文件降低种植牙费用》一文转评量超过1500人次。

在此阶段,媒体除了转载上述信息外,还关注价格降幅合理性。中新经纬发表的《种植牙服务价格下调达50%,业内人士称“相对合理”》一文称,针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控幅度,一位种植牙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种植牙作为消费型医疗,降价是大势所趋。第一步是通过集中带量采购,把耗材的价格降下来,第二步是从产品推及医疗服务。现在服务价格的调价幅度在50%左右,这个幅度是相对合理的。

舆情点评

种植牙价格被调控的信号发出,引发高度关注。公众对于该项政策充满了支持和期待。而业内讨论更为全面和理性,种植牙行业无论是耗材市场,还是相关医疗服务机构,均存在其特殊性,因此,即使被调控,种植牙价格降幅可能也不及预期。

近两年,随着集采范围的扩大以及政策规则的不断成熟,药械价格降幅明显。各界聚焦价格变化的同时,也应重视医用耗材质量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用械安全与生命健康。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祁悦)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