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因此,规范护齿十分重要。
洗牙不会导致牙缝变宽
洗牙在医学上称为洁治,是一种预防牙周疾病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中华口腔医学会提出的“爱牙八条”中包括:为了保持牙齿坚固和牙周健康,提倡每年洗一次牙。
有些人洗牙之后会感觉不适,担心洗牙会导致牙齿松动、酸软、牙缝变宽等问题。事实上,这些并非是因洗牙造成的。发生上述不适的真正原因是牙结石和菌斑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已造成牙龈萎缩、红肿、出血,牙槽骨吸收、松动,牙根外露及牙间隙(牙缝)增宽等牙周疾病。
长期未洗牙,牙结石附着在牙齿之间,像胶水一样把牙齿暂时黏住,牙齿表面上好像比较稳固,但随着牙结石在牙齿表面越积越多,体积越来越大,就会压迫牙龈向牙根方向退缩,时间久了,原来由牙龈充满的牙间隙也被厚厚的牙结石填满。
因为牙结石堆积在牙面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通常不太会有异物感。但是经过洗牙,牙结石被清除后,牙缝瞬间就会暴露出来,没有牙结石覆盖的牙根也会裸露出来,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觉得不适应,感觉牙齿酸软、松动,牙缝变宽。
有些人会担心洗牙和抛光的过程会损伤牙齿或口腔。事实上,正规的洗牙并不会造成上述情况。
专业口腔护理机构洗牙普遍使用超声波洁治机,其产生的特定频率高能超声波只对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色素有效,并不会损伤牙齿本身或口腔健康。
此外,健康的牙齿表面有一层牙釉质,是人体硬度最高的部位之一,洗牙抛光时使用的橡皮轮材质较软,并不会对牙齿造成磨损。
正确进行日常牙齿护理
除了定期洗牙外,正确进行日常牙齿护理对及时有效地进行牙齿清洁,预防牙周疾病发生也十分重要。
很多人认为自己每天都有“认真”刷牙,其实他们并没有掌握科学的刷牙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牙齿清洁,难免有些部位刷不到位,特别是容易忽视牙间隙处和下前牙舌侧的清洁。
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使用的刷牙方法为水平颤动拂刷法。水平颤动主要是去除牙颈部及龈沟内的菌斑,拂刷主要是为了清除唇(颊)舌(腭)面的菌斑。
水平颤动拂刷法具体操作如下:
将刷头置于牙颈部,刷毛指向牙根方向(上颌牙向上,下颌牙向下),刷毛与牙长轴大约呈45度角,轻微加压,使一部分刷毛进入牙龈沟内,部分置于牙龈上,以2~3颗牙为一组开始刷牙,用短距离水平颤动的往返动作,加压扭转牙刷,刷毛转向牙合。在同一个部位至少刷10次,然后将牙刷向牙冠方向转动,继续拂刷牙齿的唇( 颊)舌(腭)面;刷完第一个部位之后,将牙刷移至下一组2~3颗牙的位置重新放置(注意与第一个部位保持有重叠的区域),继续刷下一个部位。刷上前牙舌面时,将刷头竖放在牙面上,使前部刷毛接触龈缘,自上而下拂刷;刷下前牙舌面时,自下而上拂刷;刷咬合面时,刷毛指向咬合面,稍微用力,前前后后短距离来回刷。
除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牙刷与牙膏。推荐选择刷头小,刷毛质软,毛端磨圆,毛束以3~4排为宜,牙刷柄便于握持的牙刷;而牙膏则可选择含氟牙膏,氟化物沉积在牙齿表面可以增强牙齿的再矿化能力。
除了早晚常规刷牙外,也推荐饭后刷牙,如没有饭后刷牙的条件,尽量要漱口,并辅助使用牙线、牙间隙刷清洁牙齿邻面。
需要注意的是,刷牙是无法去除菌斑钙化形成的牙结石的,在已经形成牙结石的情况下,必须及时到正规机构洗牙。如确诊因牙结石长期滞留导致出现牙龈炎甚至牙周炎,也要及时进行牙周序列治疗,保障口腔健康。
(中国药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