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磁共振检查那些事儿

2022-02-09   04●健康中国   中国医药报  

□ 郭歌 袁慧书 左利利

磁共振成像(MRI)是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其工作原理是在磁场中发出射频脉冲,让人体中的原子(主要是氢原子)发生共振,当脉冲消失后,氢原子逐渐停止共振并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被接收并经过复杂的运算后,就会呈现出我们看到的图像。那么,磁共振检查与其他检查相比有什么优点?可以用于检查哪些疾病?检查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今天带大家了解磁共振检查那些事儿。

磁共振检查的优点

相比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磁共振检查具有安全、成像质量高等特点。

无辐射

磁共振检查有时也会被称为核磁共振检查,很多人看到“核”字误以为检查过程中会产生辐射,但实际上,这里的“核”指的是其主要测量对象是氢原子核。磁共振检查利用的是短波或超短波段的电磁波,无电离辐射危害,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方法。

图像对比度高

磁共振检查图像中,软组织的对比度是所有医学影像技术中最高的。水约占体重的70%,因此水中的氢原子是磁共振信号的主要来源,其余信号来自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中的氢原子。水与脂肪、蛋白质等组织中氢原子的磁共振信号强度不同,使磁共振图像能显现出较高的对比度。

全方位显示病变

磁共振成像设备具有任意方向断层成像的能力,可获得横断、冠状、矢状和不同角度的斜断面图像,能全方位显示病变,不仅有利于诊断,还无需被检者来回变换体位。

无伪影干扰

各种投射性成像技术往往因气体、骨骼的重叠而形成骨伪影,比如头颅CT出现的条状伪影等。磁共振成像不会出现此类骨伪影,后颅窝病变情况也能清晰可辨。

实现无创血管造影

磁共振检查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就能直接显示心脏和血管结构,是一种无创伤的血管造影技术。此外,磁共振检查还可以显示各心动周期的图像,有利于进一步评判心脏功能。

除此之外,任何生物组织在发生结构变化之前,会先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然后才发生功能改变和组织学异常。大部分影像诊断方法只能提供单一的解剖学信息,无法提供组织特征和功能信息,功能磁共振的出现使得影像诊断达到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水平。

需要做磁共振检查的疾病

磁共振检查临床适应症广泛,常用于诊断和评价以下疾病:

颅脑神经系统疾病,如先天发育畸形、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炎、脑脓肿等。

骨关节疾病,如关节软骨、韧带、肌肉损伤,骨挫伤,关节炎,关节积液,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等。

腹部疾病,如肝、胆、脾、胰、双肾、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的病变,腹膜后各种肿瘤及淋巴结转移等。

心脏大血管病变,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先心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

胸部疾病,如纵隔肿瘤、肺内肿块、胸膜及胸壁肿瘤、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淋巴结定性和鉴别诊断等。

生殖系统疾病,如子宫、宫颈、卵巢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妊娠期胎盘位置和胎盘植入的诊断,胎儿发育情况的评估诊断;前列腺增生、肿瘤的诊断等。

磁共振检查注意事项

在磁共振检查前,患者及陪同家属需要取下一切铁磁性金属物品,如手表、金属发夹、眼镜、项链、皮带扣、钥匙、硬币、助听器、手机、磁卡等;不能推轮椅或带氧气瓶进入检查室。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人工耳蜗的患者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如患者身体内有植入物,需提前与医生确认材质是否能做核磁检查。这是因为磁共振设备本身是一个强磁体,铁磁性物质接近时会被磁体吸引,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影响检查质量,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危险。尤其是体积比较大的磁性物体如轮椅、氧气瓶等,在吸附的瞬间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巨大的伤害,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检查时需尽量保持检查部位静止不动,以免产生伪影,延长扫描时间;做胸部、心血管和腹部检查时,需要根据指令进行呼吸配合。

 (作者单位:郭歌、袁慧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左利利,北京世纪坛医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