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太行山区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分卷主编张丹:
燕山-太行山区域为黄芩、柴胡、黄芪、党参等药材的道地产区,中药材栽培生产历史悠久;但中药材种植生产相对分散,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经验、技术,急需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指导。为此,我们牵头组织片区内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科研人员和生产一线人员组成本卷编写团队。编者首先深入片区展开调研,深入了解片区气候、地理特点、栽培生产特点以及生产一线人员需求,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遴选出适合本区域特点的生产加工技术。本卷对药材的生长习性、栽培技术(包括材料选取、选地整地、播种要求、田间管理技术、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等)、采收加工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描述,语言通俗易懂,让基层从业人员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作为基层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人员、药农的实用工具书,也可作为基层人员的培训教材。
《滇桂黔石漠化区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分卷主编肖承鸿:
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在滇桂黔石漠化区发展迅速,片区走出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中药材种植成为片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区域内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缺乏确定的规范和规律可循,无相关技术指导,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药材产量低、质量不稳定。推广使用适宜的生产加工技术对片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卷详尽介绍了滇桂黔石漠化区主要种植的天麻、太子参、白及、薏苡仁、党参、杜仲、钩藤、金银花等24种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
《西藏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分卷主编兰小中:
本卷总论分别介绍了西藏自治区自然环境、中药资源特点、化肥农药使用特点、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主要药材品种市场变化、与藏医药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各论重点阐述了22种西藏中药材 (含部分本地习用药材)的人工种植技术。该书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科学研究的实践总结,为野生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读者通过阅读本卷,在了解西藏自然环境与中药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药材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其适合栽培的适生区域,有助于选择适合当地产业化发展的药材品种,指导中药材生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