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化体系的鉴别方法与不稳定表现

2021-08-17   07●美业观潮   中国医药报  


□ 吕凤

化妆品一般由多种成分复合而成,既有油性成分也有水性成分,乳化技术就是为了把这两种成分更好地溶合在一起,增加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和性状的稳定性,让化妆品更易于涂抹和保存。乳状液是化妆品中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黏稠的膏霜等都有应用。因此,乳化体系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生产、保存和使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乳化体系的定义与分类、鉴别方法以及不稳定表现进行介绍。

乳化的定义与分类

乳化是一种液体以极微小液滴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的作用。乳化是一种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后进行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作乳化(见图)。

乳化体中以液珠或其他形式被分散的一相,称为分散相(或称内相、不连续相);另一相是连成一片的,称为分散介质(或称外相、连续相)。外相为“水”,内相为“油”的乳化体称为水包油型乳化体,以O/W表示。外相为“油”,内相为“水”的乳化体称为油包水型乳化体,以W/O表示。

乳化体系的鉴别方法

O/W型和W/O型乳化体单纯从外观上很难加以区别,那么该如何鉴别呢?

稀释法 乳化体容易被外相(分散介质)稀释,而不容易被内相稀释。因此,容易分散于水的乳化体为O/W型乳化体;反之,不易分散于水,而容易分散于油的乳化体为W/O型乳化体。

电导法 水的电导性强于一般油类的电导性。若对乳化体进行电导测量,导电性好的且与水相电导接近的为O/W型乳化体;导电性差的且与油相电导接近的为W/O型乳化体。

染色法 将少量油溶性染料(如苏丹红)和水溶性染料(如甲基蓝)分别加入乳化体中,如果油溶性染料不扩散溶开,而水溶性染料扩散溶开,即为O/W型乳化体;反之,如果水溶性染料不扩散溶开,而油溶性染料扩散溶开,则为W/O型乳化体。

滤纸润湿法 将乳液滴在滤纸上,如果是O/W型乳化体,液滴会迅速铺开,在中心留下小液滴;相反,如果是W/O型乳化体,则液滴不易铺展。

此外,还有其他方法可鉴别乳化体的类型,如利用油、水折射率不同的光学方法;还可以通过乳化剂的类型来判断。总之,可利用乳化体的油相与水相对电、光、药剂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来予以鉴别。

乳化体系的不稳定表现

乳化体系的不稳定性有很多表现方式,如絮凝、聚结、分层(或沉降)、破乳等。

絮凝 乳化体中分散的液滴聚集成团,形成三维的液滴簇,成为絮凝物,这个过程称为絮凝。一般情况下,絮凝物中液滴的大小和分布没有明显的变化,不会发生液滴的聚结,液滴仍然保持其原有特性。絮凝作用是由液滴之间的吸引力引起的,这种作用往往较弱,因而絮凝过程可能是可逆的(所谓弱絮凝作用),搅动可使絮凝物分开。

聚结 若絮凝物的液滴发生凝并,其中小液滴的液膜被破坏,形成较大的液珠,这一过程称为聚结。聚结是不可逆过程,它会导致液滴数目的减少和乳液的完全破坏,即油水分离。絮凝是聚结的前奏,而聚结则是乳化体被破坏的直接原因。

分层(或沉降) 由于油相和水相密度不同,在重力作用下液滴会发生上浮或下沉,在乳化体系中建立起液滴浓度梯度,这一过程称为分层或沉降。虽然分层使乳化体的均匀性遭到破坏,但乳化体并未真正被破坏。

破乳 乳化体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的体系,最终平衡应该是油水分离,破乳是其必然的结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