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以融合应用推动合规化创新是关键

2021-08-10   05●化妆品专刊   中国医药报  

□ 冯年平 郭腾

随着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化妆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国家药监局2021年首场新闻吹风会指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全国化妆品持证生产企业数量达5400余家,各类化妆品注册备案主体达8.7万余家,有效注册备案产品数量近160余万个。同时,我国化妆品市场整体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很大增长空间。

在崇尚自然的当下,我国传统特色化妆品无论在理论体系、功效配方还是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九条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化妆品研究、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推进化妆品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国家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化妆品。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中医药历史和丰富的中药资源,在传统特色化妆品研究开发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新机遇:功效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的发展贯穿中医药历史。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收录了除疣消瘢之类的美容药方;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载有“令面白如玉方”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有“面病”“妇人面药”,共收载美容方剂130首;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设美容专卷,分28类,收方200多首;北宋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收载美容方剂300余首;明代的《普济方》不但汇集了明代以前的大量美容方剂,还创制了“白面方”等美容新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美容药物的记载更加丰富,包括药物外用护肤、祛皱、增白、消斑等美容保健及治疗方法等;清代以来,中药化妆品已逐渐形成祛污洁净类、滋养润泽类、增白染色类和芳香除臭类等类型。数千年的人体应用历史,也证实了天然来源的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具有性能温和、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小等优势。

清朝道光年间(1830年)出现的谢馥春,被认为是我国首个化妆品品牌。光绪年间(1891年),上海的化妆品企业——广生行创立了著名的双妹品牌,随后百雀羚、上海家化、大宝等品牌相继诞生,本土品牌欣欣向荣。1996年后,宝洁、欧莱雅、雅诗兰黛、联合利华、资生堂等外资品牌开始进入我国,并逐步占据我国化妆品高端市场;2016年后,我国多家化妆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本土品牌逐渐复苏。

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为我国传统特色化妆品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传统中医药及藏药、蒙药、维药、傣药等民族医药的传承、发展和现代研究,促进了我国传统特色化妆品功效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孕育出白面方、七白散、玉肌散、澡豆方等大量与美容相关的中药方剂,以及熊果苷、光甘草定、红景天苷等天然功效成分。因此,独特的医药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均为我国传统特色化妆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挑战:传承与创新的相辅相成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化妆品是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传统意义的化妆品是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油水保护膜,防止皮肤因水分过度蒸发而干裂,从而起到护肤作用。而功效性化妆品则是通过添加能够影响和调整皮肤结构、性状、功能的成分,达到保湿、增加皮肤弹性、美白、防止紫外线损伤等效果。由此可见,功效性化妆品成分的作用及含义非常明确,即既能维持皮肤原有的健康状态,又能对各种皮肤问题予以辅助治疗及护理。如何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进行产品研发,是目前功效性化妆品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中药成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对于发展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而言,对相关中药材原料及终端产品进行质量标准化研究,对复杂的中药单体成分、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进行药理活性筛选,建立适宜的细胞、动物及临床研究平台进行相关功效及安全性评价等,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应用现代药理学模型和筛选方法,在中药防脱发、抗炎、抗过敏、抗氧化、抗衰老等成分及其机制研究方面积累了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已覆盖数千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和中药复方。在配方与制剂方面,纳米技术、脂质载体、多成分共载等现代制剂技术的融入,也为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在化妆品行业逐步向注重功效、回归自然发展的趋势下,如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药剂学、药理学和中药标准化及皮肤医学等方面的现代研究方法与成果,寻求守正创新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空间:现代科技与中医药理念的相互碰撞

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结晶,其在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瓶颈待除。

首先,市场对于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纯天然”“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植物性成分含量越多越好”等,亟须正确的宣传引导、科学的实验证明及政策法规予以规范。传统中药的功效成分多为混合物,一些中药复方成分更加复杂。目前我国在原药材的提取分离和合理配伍方面,尚存在提取工艺复杂、缺乏科学标准、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其量效关系及功效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杜绝“概念性添加”和“非法添加”现象。

其次,功效性化妆品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价分析。2019年,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曾报道关于防晒霜的安全性检测,研究发现,防晒霜所含的阿伏苯宗、羟苯甲酮、奥克立林和依莰舒4种成分,被吸收进入人体血浆中的含量均超过了美国FDA规定的标准(0.5ng/ml)。随着化妆品中纳米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纳米颗粒暴露于人类和周围环境的风险不容忽视。此外,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如何用性味、归经、配伍等传统中医药理论科学阐释现代功效性化妆品中防晒、美白、防脱发等概念,同样是需要直面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市场对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指出,化妆品的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的实验研究、生产流通环节监管日趋严格,相关企业应建立可靠可行的质量标准,并搭建完善的功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平台,规范研发生产。此外,需要用现代药学理论指导规范化妆品新原料发展,通过科技引领,不断加强高端化妆品研发。例如,通过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及质量研究的不断深入,加强新原料开发;以现代功效评价及皮肤生理功能测评阐释作用机理等。同时,重视新科技与中医药理论的有机结合,如将精准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开展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的个性化定制;将中医整体观融入基因工程、微生态等现代技术,发展体表应用与机体调节的多重功效等。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着美妆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特色化妆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如何坚持中医药理论与文化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药用资源与活性物质研究成果,以及经皮给药技术等现代科技,开展中国特色化妆品的创新研究,同时在合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化妆品新原料、新技术、新产品,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