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麻醉药品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华佗发明麻沸散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在市场及政策因素的积极影响下,国内麻醉药品行业发展快速。
临床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与麻醉药品的精准使用密不可分。麻醉药品作用于神经系统,使人体整体或局部暂时可逆性地失去知觉及痛觉;除麻醉以外,该类药品还兼备镇痛、镇静等功效。根据作用机理不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麻醉药品可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麻醉辅助药三大类(见表)。其中,全麻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从而使人丧失意识、感觉和反射功能,全麻药又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局麻药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通过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局部感觉消失。麻醉辅助药包括肌肉松弛药和麻醉镇痛药,肌肉松弛药主要用于松弛骨骼肌,无麻醉、镇静、镇痛作用;而麻醉镇痛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特点部位达到镇痛效果。
麻醉药品的应用范围以临床外科手术为主,随着近年手术量的逐年增加,麻醉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至2017年,我国住院手术人次由3982.8万增长到5595.7万,年复合增长率为7.0%。据预测,2022年我国住院手术人次将达到8567.4万。
麻醉药品对于国内医药市场来说规模较小,作为细分特色药品仅占总体药品市场的2%左右。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14年至2018年,麻醉药品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9%,由171.9亿元增至233.6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42.1亿元。
目前,国内市场上流通的麻醉药品以仿制药为主,而国内仿制药企业在该市场所占份额基本保持在15%左右。根据样本医院公开数据整理,2018年全身麻醉药占到51%的市场份额,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全麻药为静脉麻醉药,包括丙泊酚、依托咪酯、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等。麻醉辅助药紧随其后,占据47%的市场份额,局部麻醉药仅占2%。在政策保护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影响下,未来国内麻醉药品行业将以高度的集中性逐步弱化外部竞争,打破部分麻醉药品被跨国药企垄断的市场现状。
麻醉药品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其中麻醉镇痛药因其易成瘾性而成为国家的重点监管对象,部分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因属于精神类药物需按相关规定实行定点生产和经营。随着国内麻醉药品在研发技术及麻醉方式上取得进展,政府也逐步从药品管制范围、生产许可、经营流通等多个维度进行严格把控。
《麻醉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共包含7类121种麻醉药品,其中在我国生产和使用的有21种,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曲马多、羟考酮、双氢可待因等。2016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修订,对麻醉药品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管理进行规定,并明确指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定点生产、定点经营。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保障临床合理需求,严防流入非法渠道。
目前,我国麻醉和精神药品的经营企业分为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其中仅有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获得全国性批发企业资质,区域性分销商约有500家,多为各地的医药商业龙头公司。从目前国内市场及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麻醉药品行业处于稳步发展时期。(凯莱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