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有毒中药临床研究】皂 荚

2021-03-30   03●中医药   中国医药报  

皂荚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常生长于村边、路旁向阳温暖的地方。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产于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皂荚的果实又名皂角,可入药。

皂荚分为大、小两种。大皂荚为皂荚成熟果实,形扁长,称大皂荚;小皂荚为植物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皂荚的小型果实,弯曲成月牙形,称猪牙皂,又称小皂荚,二者均可入药。《本经逢原》记载:“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本草图经》有曰:“二皂荚医家作疏风气丸煎,多用大皂荚。治齿及取积药,多用猪牙皂荚。所用虽殊,大抵性味不相远。”

性能

性味归经 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主治中风口眼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秘、下痢禁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等。

炮制

秋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红褐色的外皮和两侧棱线,取肥厚饱满者,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亦有酥炙、蜜制、焙焦存性等用法。

皂荚子,用瓷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剥去硬皮,取向里白嫩肉两片,去黄,用铜刀细切,于日中干用。(《雷公炮炙论》)

临床运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皂荚具有抗菌、祛痰、杀虫、抗肿瘤活性等作用,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急性心肌缺血、肝癌、肺癌、直肠癌等。在临证配伍上,皂荚配细辛、薄荷等,内服,辛香走窜,豁痰开窍;研末吹鼻取嚏,可通关开窍,治疗中风痰厥,昏迷不醒。配半夏,可使化痰之力更宏,用于胸中痰结,胸闷咳嗽,痰稠难咯。配红枣、蜂蜜,用红枣缓其峻猛燥烈之性,蜂蜜补中润燥、润肠通便,使浊痰随大便而出,除痰而不伤正气。配白矾,用温水调服,可涌吐痰涎,有豁痰开窍醒神之效;煎汤外洗,可杀虫止痒,治疗手足癣。配桔梗、甘草等,可加强清咽化痰作用,治疗感冒后表邪未除,食用荤腥油腻之物,尤其是甲鱼、鳗鱼、鳝鱼等高蛋白食物导致的失音。

用量及禁忌

内服 研末服,1g~1.5g;亦可入汤剂,1.5g~5g。

外用 适量,研末搐鼻,或煎水洗,或研末掺、调敷,或熬膏涂,或烧烟熏。

禁忌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实证、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中毒表现及解救措施

皂荚所含的皂荚苷有毒,不仅可刺激胃肠黏膜导致呕吐、腹泻,甚至产生全身毒性,引起溶血,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人体出现先痉挛后麻痹,甚至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用量过大、误食种子或豆荚等均可致毒性反应。多在服后2~3小时内发病。

中毒表现 初感咽干、上腹饱胀及灼热感,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大便多呈水样,带泡沫,并有溶血现象,出现面色苍白、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及缺氧症状等。同时出现头痛、头晕、全身衰弱无力及四肢酸麻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呼吸麻痹、肾衰竭而致死亡。

中毒后的救治方法 中毒早期应立即催吐、洗胃,并口服牛奶、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症状严重者对症采取吸氧、抗惊厥等处理方法;也可采用以下三种中药救治方法:生姜9g,山茱萸9g,赤芍9g,乌药9g,藿香6g,羌活6g,大腹皮12g,水煎服;黄柏、大黄各9g,甘草6g,煎2次,合并后分2次服用;玄参30g,甘草15g,蜜糖60g,水煎频服。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