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睹为快】《道德经》中医心悟

2021-03-26   03●读书   中国医药报  


中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道家自然观的渗透和影响。本书立足于中医理论,对《道德经》原文进行提要和解析,不仅从中医学的角度重新解读《道德经》,还从“道”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医,揭示道学思想从理论构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本书作者彭荣琛中医文献及临床功底深厚,解析精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 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提要】本章是“道”的定义,即解释什么是《道德经》中的“道”。

【新解】所谓“道”是指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不受其他任何影响而发生改变。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指道学;第二和第三个“道”字,是指道路,可以理解为行走的通道,即践行。全句的意思是,道学是可以实施、践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条正确之路。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指道学以及其中的很多内涵,或说是对“道”的总称呼;第二和第三个“名”字,是指名称。全句的意思是,道学中的很多内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以扬名立万的。

本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道”和“名”的概念,然后指出“无”和“有”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道”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可以预示变化的先兆,有如母腹中的胎儿,只要顺其生育之路,就能看到以后的必然路径。“名”是事物出现以后给予的名称,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就好像已经出生的婴儿,必须予以命名,便于区分。

世界从“无”到“有”,也就是说“有”从“无”而来,“有”中有“无”,“无”中有“有”。所以说它们是“同出而异名”。这也说明《道德经》中的“无为”包含了“有为”,所以是“无为而为”不是“无为”而“不为”。“无”是指混沌世界,“有”是指万物生存的世界。二者之间的变化很微妙。“无”在动态中向“有”发展,而“有”发展到最后会回到“无”。

道家认为,顺其自然是最高境界。换句话说,就是顺潮流而动,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和谐”中求发展。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就是顺势而为。自然界对人身的一切影响(包括能感觉到的和感觉不到的)都被人成功地感知,能自觉接受使用,甚至还能避害为利。这种感知很多情况下不是人有意感知,而是自觉感知,故人们看来无知却又有知,能自觉或不自觉作出反应。人的这种自觉能力,就是遵道。从中医学来说,这种能力被称为“人神”。

中医学所说的养生,就是主动去顺应自然。养生不仅仅是补充营养物质,更主要是养“人神”。其目的就是更好地达到天人相应。养生最重要的两点:一是顺其外界,包括顺其天时、顺其地利、顺其人和;二是不要过分,无论过多、过少都不好,什么事都讲究一个恰到好处。

上善若水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 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提要】本章说明“道”才是真正的善,并举出“善”的多种特点,以提出“上善若水”的观点。

【新解】水外阴而内阳,外柔而内刚,并有以下优点,故称之为“善”。水得以恰当利用,则价值无穷:一是变化无穷,水既无形而又有形,可以到处流动而不受约束;二是利万物而不显,水为生命之源,黄河流域养育了中华儿女,物丰人旺;三是水柔而能克刚,其性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所以有水流改道,水滴石穿之功;四是水能济火,在中医治疗中以水济火就属于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五是形态变化比较多,外在既无固定形态,而内在又有冰、水、气之变化,水以不同形态而为人们所用;六是能动静相处,水静而安详平和,动而力量无尽,能为人所用,如借用水的力量使用水车,可以顺水行船,现代更是高峡出平湖,进一步利用其发电等;七是甘居低处而不争,故水能积少成多,雍容大度。

这段文字是以水的特点来阐述“道”的内涵。水与道学的思想非常接近,具有水特点的“善”,才是最好的善。可见“道”的重要表现就是“善”。这里所说的“善”,不仅是说“善于”“擅长”,也包括“尽善尽美”“从善如流”等多种含义。

这里认为得道之人,应该具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善”:即“居”“心”“与”“言”“政”“事”“动”。这是一种“得道”的顺序,也是“道”的进展过程,在《道德经》中称之为“德”,所以“道德”二者缺一不可。

地之“善”,主要指风水,心之“善”在于心胸开阔。“居善地”主要讲的是从生理到心理的变化,“心善渊”主要讲的是心理上的变化。由于有了“心善渊”,才会有“与善仁”,就是给予百姓真正的仁政。“言善信”主要讲圣人说的话,要机灵应变、顺应潮流,才能得到百姓的充分信赖和自觉遵从。有了“言善信”,才能“政善治”,这里的“政”,即施政。看起来是“有为”的,但是《道德经》要求这种施政,应该主要讲的是“善治”。“事善能”,就是推进事业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动善时”,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形势做不同的事。

这些内容也正是中医的医德标准和行医要点。比如“居善地”就是要求患者改变不利环境。如失眠患者,可以将床改成南北向,以顺应地球磁力线,促使经络气血运行顺畅,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这在治疗时是一项很重要的辅助方法。“心善渊”“言善信”,即对患者一视同仁,亲善对待。“事善能”就是诊疗之时,一定要注意辨证论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强调个性的认可,即使是同类病情处方,其中药物的加减变化也不能掉以轻心。“动善时”,就是根据不同季节开方用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ch ē ng)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j iào),亦议而教(j iā o)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提要】本章讲“道”中的阴阳变化关系,强调冲气的重要性。以此说明不管事物如何变化,道学总以和谐为本。

【新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常说的道学中的三分法。无极为“一”;“无极”生“太极”就出现了阴阳,阴阳就是“二”;阴阳在互相对立和依存中,产生变化,就会出现阴阳多少的不同,因而产生“冲气”,形成“三”。所以阳又可分为太阳、阳明、少阳;阴也可分为太阴、厥阴、少阴。这就好像阴阳在膨胀中形成了水滴的形状一样,有了大、中、小的不同。从太极图的双鱼形状中也可以看出阴阳之间的关系和阴阳本身的多少。由此阴阳都各自有了三种形态,而且互相交合,所以称为“三”。由于阴阳在“三”之时,处于不断变化中,促使事物出现不同形态,因此有了“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从人体来说:左为阳,右为阴;后为阳,前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人身前为阴,所以必须和自然界的阳气交流才有益;人身后为阳,必须与自然界的阴气交流才有益。这就是“负阴而抱阳”的意思。比如,养生时讲究坐北朝南,人腹部为阴而朝南方,南为阳;背部为阳而朝北方,北为阴,阴阳正好顺畅交流,这样的坐位就是“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所谓“冲气”就是前面所说的“三”,就是阴阳相交相合之时,既含阴又含阳的气。这时阴阳既对立又协调,所以能化生万物。道学很重视冲气,冲气的特点就是“和”,有以“和”为贵之说。但要注意的是,“和”不是委曲求全,阴阳任何一方出现太过,都不是和。无论阳盛或阴盛都是病态,不是正常态。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也”。这是指当时的王公贵族喜欢自称为孤、寡、不谷。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谦称,并以此取得民心。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说明事物在不断循环之中,就好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往返性地重复,螺旋形地上升。在中医学看来,月满则人的气血充实身体;月缺则人的气血内敛收藏。

“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强梁”,一般指强盗。这里应该是指那些毁誉道学的人。“学父”,学生之父,古代尊师如父,一般称执教的长老为“教父”或“学父”。这句是说,人们从“道”中感悟出来的知识,我也给别人做宣讲。那些毁誉道学的人,虽然他们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仍然给他们讲述道学的精妙之处,力争感化他们。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