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CT是CT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出现为医学影像检查场景前移提供了支持,其价值尤其体现在ICU重症监护室等场景下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使用。临床上,很多ICU患者在转运到CT室的过程中发生了不良事件。移动CT不仅能够前移检查场景,减少重症患者在转运至影像科途中的转运风险,还能减少传统影像检查可能对危重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目前,全球市场上的移动CT产品主要来自美国NeuroLogica(被三星收购)、西门子、美国Mobius Imaging(被史赛克收购)等。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CT设备也已于2020年获批上市。
国外品牌产品
三星
美国NeuroLogica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成立伊始就聚焦可移动影像产品研发。2013年1月底,三星宣布收购该公司,将该公司产品线收入囊中。NeuroLogica公司的移动CT包括以下几种:
CereTom 2005年,NeuroLogica发布了用于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手术室、急诊室和移动卒中单元的CereTom便携式头颈CT。这款产品也一直是该公司的重点产品,球管功率仅为1千瓦,即插即用。内置蓄电池,摆脱了电线的束缚。CereTom具备多种图像扫描功能,同时还具有无线图像传输功能。机身屏蔽效果较好,可屏蔽超过一半的射线。
并入三星后,该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泰国、印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移动卒中救护单元中广泛应用。2017年,三星与以色列人工智能公司MedyMatch合作,为CereTom装备了能够分辨脑出血和血栓的AI系统。
BodyTom 2011年,NeuroLogica推出可移动32层全身扫描CT——BodyTom。该产品主要用于手术室,搭载了图像引导辅助平台,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ICU、神经内外科等危重患者的搬运次数。BodyTom具有直径为85cm的大孔径,支持平扫、螺旋扫、动态扫等多种扫描模式。
BodyTom工作时的放射剂量非常小,与其距离超过2.6米即无需进行防护。同时,该产品可实现患者不动、仪器自身移动完成扫描,避免了患者移动带来的风险。BodyTom支持220V的市电电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BodyTom“大显身手”。该产品在快速诊断、有效管理及分流确诊和疑似患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其简洁的外形易于消毒,有助于保护无菌环境;相对高质量的全身成像可以帮助医生提早发现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对于多科室会诊有重要作用。
OmniTom OmniTom 16层便携式移动CT是CereTom的升级版,全面升级了CereTom的功能,目前尚未在我国上市。
OmniTom是全方位车轮移动影像设备,显著提高了设备的移动性,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轻松安静的移动,并且搭载了智能防撞软件,安全性大大提升。16层(每层0.625毫米)的先进数据采集系统使图像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并能有效控制放射剂量。
OmniTom是头颅手术的理想选择,其占地面积很小,且扫描速度较快,能够很好地完成CT血管造影和CT灌注成像等任务,还能实时收集危重症患者的数据。
inSPira HD便携式SPECT 除了常规移动CT外,NeuroLogica还在2009年发布了一款便携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系统(SPECT)——inSPira HD。该产品主要用于脑部成像,可提供高质量的SPECT图像。其由电池驱动,受应用场景限制小,能够在门诊、ICU及神经成像中心等各种场景中使用,用于诊断癫痫、帕金森病、中风和早老性痴呆等神经性疾病,具有高清晰度、便携式、多功能等特点。
西门子
西门子医疗的SOMATOM On.site移动式头部CT在2019年首度亮相,一经亮相便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明星产品,目前该产品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
SOMATOM On.site是一款适用于头部扫描的移动式CT设备,主要用于ICU等场景下的危重症患者。可由单人推动,在病房内,只要将患者头部固定在设备内部的支架上便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SOMATOM On.site采用了32排Stellar探测器和专用的X射线球管,在确保图像采集质量的同时升级设备的移动能力,并在视线盲区增设前置摄像头,不仅使设备移动更加安全,还有助于让设备更方便地在狭小环境中快速移动。操作方面,SOMATOM On.site搭载了西门子的myExam Companion智能用户界面,支持特异性优化扫描参数,降低了技师的操作门槛。此外,图像还可以实现无线发送。
史赛克
Mobius Imaging成立于2008年,旗下产品Airo是32层、拥有107cm孔径的移动CT。2013年,Airo移动CT在美国经510(K)途径获批上市。2019年,Mobius Imaging被骨科巨头史赛克收购。
相比传统CT, Airo移动CT的弯曲电池阵列、高压发生器、专有手术柱等组件都经过重新设计,具有更强的移动性和灵活性,使用范围更广泛。Mobius自主开发的Intelligent Imaging技术,能满足多种临床需求并能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在手术室、ICU和其他临床场景中都能随时应用,并且支持更多的扫描位姿,如俯卧、仰卧和负重姿势等。此外,Airo还可用于介入放射学的移动式集成荧光镜和诊断成像,以及心血管的移动双平面荧光透视。
国内品牌产品
2020年,摩科特生产的16排小型移动CT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摩科特MCT-I型16排移动CT是“十二五”重点课题“稀土材料阴极X射线源小型16层移动CT”项目的研究成果,该产品搭载新型X射线球管、探测器集成单元、自屏蔽防护系统、直线精密导轨、多排螺旋减震器与车载门闩式固定器六大自主创新核心部件与技术。经在急诊室、ICU、手术室及救护车载开展的350余例移动CT扫描试验结果显示,MCT-I移动CT的成像质量、辐射剂量、运行功耗、扫描精准控制及减振作用等多项核心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相关国际标准。
据悉,MCT-I具有小型化、便捷化、低剂量、低能耗等特点,能够用于脑卒中急救、颅脑危重症急救、急性脑血管疾病和院前颅脑创伤快速诊断等,可在院内急门诊、ICU、手术室和病床旁等多种场景间转换使用。MCT-I采用220V市电电压,内置蓄电池,可待机1小时。目前,该设备已成功通过救护车/医院船/救援直升机搭载测试,能真实快速有效地实现移动脑卒中/脑创伤急救与军事救援等。
在2020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暨脑卒中防治工作总结会上,摩科特联合北创动力、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了一款包含MCT-I型16排移动CT在内的“5G移动卒中单元”。该移动卒中单元采用了移动医疗创新技术,主要由小型16排移动CT扫描仪、具有信息传输功能的检验与监测医疗设备、5G网络、会诊中心、远程脑卒中救治中心等移动医疗和辅助设备组成。医师可以在5G移动卒中车上进行神经症状学评估、血糖及凝血指标检测和头部CT扫描,将患者CT扫描影像数据和生化检测数据等通过5G无线网络即时传输到院内相关专业科室,并与高级卒中中心或卒中专家远程连接,实时获得卒中专家的技术支援与救治指导,为卒中患者救治赢得“黄金时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方舱CT和车载CT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领域入局企业众多,行业认可度较高。除了通用、西门子、松下等国际巨头外,东软、明峰、安科等国内医学影像设备生产商均推出了相关产品。如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雷神”移动CT扫描单元设置独立检查单元,可隔离操作,实现了医患零接触,有助于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概率;安科“天舟”方舱CT具有单独隔离的双通道箱体式设计,占地面积小,其操作机房、CT设备和系统一次集成安装到位,接通电源即可使用,可实现极速安装并实时投入使用,破解了传统新设备安装周期长的难题,极大缓解了疫情防控一线医院场地不够和CT设备不足的问题。
在床旁诊断日益盛行的当下,移动CT有着常规CT产品无可比拟的优势,尽管目前相关产品尚不完善,比如在防辐射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和顾虑,但未来随着5G远程技术、图像重建技术等技术的升级和发展,移动CT一定能够越来越多地发挥自身优势,应用于更多场景。
(器械之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