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100首研究概要【之六】

2021-03-09   03●中医药   中国医药报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对芍药甘草汤相关研究情况作简短介绍,详情请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名方100首研究精要》。


芍药甘草汤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处方】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制法及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剂型】汤剂。

【同名方剂】芍药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芍药甘草汤《医方论》;芍药甘草汤《伤寒括要》;芍药甘草汤《伤寒寻源》;芍药甘草汤《医述》;芍药甘草汤《医宗金鉴》;芍药甘草汤《医学心悟》。

现代研究

1.药理作用

相关研究证实,芍药甘草汤具有止咳、平喘、抗过敏、解痉、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2.制剂研究

(1)提取工艺用正交实验法,以提取物中芍药苷含量和干浸膏得率为指标进行实验。选取L9(34)正交表,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等因素的影响。芍药甘草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水,每次2h,提取2次。

(2)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PhenomenexODS柱(5μm,250.0mm×4.6m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05%磷酸溶液,时间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37nm;柱温为30℃。甘草酸铵进样量在6.992μg~174.80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8.62%(n=6),RSD为0.2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4.6mm×250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柱温为室温;进样体积10μl。芍药苷在0.102μg~1.0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

(3)用药规律。采用正交设计法探讨芍药甘草汤的不同配伍比对小鼠正常和亢进状态的肠推进的影响,以及对正常和亢进状态下的离体兔肠的影响。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测评指标与考察因素间的数学模型。通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芍药甘草汤的最佳配伍是芍药-甘草(1∶1),两药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3.成分分析

(1)芍药甘草汤指纹图谱。采用UPLC方法,利用Waters Xsel ect HSS T3色谱柱(2.1mm×100mm,1.8μm),以乙腈(A)-醋酸-醋酸铵缓冲溶液(pH4.5)(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40℃,流速0.2ml/min,全波长扫描,选取甘草酸为参照峰,分析15批次芍药甘草汤水煎液的UPLC指纹图谱,并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指纹图谱相似度进行评价。结果:在芍药甘草汤水煎液指纹图谱中标定了72个共有峰,指认了7个共有峰,15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7,不同批次间差异较小。

(2)体内外成分。以芍药甘草复方组方前后的体外成分研究为基础,确认了芍药甘草汤体外的主要成分为芍药苷、儿茶素-5-O-葡萄糖苷、白芍苷、甘草苷、甘草酸等,入血移行成分中也发现此类糖苷类物质,另又发现了来源于甘草成分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甘草素葡萄糖醛酸和异甘草酸葡萄糖醛酸。

4.临床应用

医学专家对脑血管病偏瘫、慢性萎缩性胃炎、尿毒症末梢神经病变、透析患者肌痉挛、儿童功能性腹痛等采用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加薏苡仁、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治疗等效果明显。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