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岩
2020年我国药品服务领域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商业的固有模式,催化了人们网上购药的习惯,使得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愈加明显;同时也为外包服务、商业服务和物流服务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外包服务:产业高速发展
2020年,我国CRO(合同研发组织)行业市场规模近1000亿元,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行业市场规模超过530亿元。此外,相较于全球CRO行业渗透率,我国CRO行业渗透率较低,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40.3%。我国制药企业更专注于仿制药开发,对CRO需求较弱,随着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企业在创新药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小型创业生物制药公司成立,而创业型制药企业将更依赖于CRO服务,未来CRO的需求和业务渗透率将快速提升。预计到2022年,我国医药外包市场总规模将达1500亿元,拥有较大增量空间。
医药外包公司在疫情的影响和研发投入持续提高的背景下,继续维持着较高的景气程度,业绩实现稳步增长。从CRO/C(D)MO企业情况看,该领域企业在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依旧强劲。虽说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导致阶段性增速放缓,但第二季度迅速恢复至高速增长状态,预计2021年该行业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受惠于共享全球医药外包行业的成长红利,行业订单持续向我国转移,加之疫情影响,产业转移更加明显,预计后续海外产业转移有望加速。
我国医药外包行业已具备相应条件,处于接收全球产业转移的第一梯队。全球医药外包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受制于昂贵的研发成本,产业逐渐向中国、印度等CRO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人力成本较低的新兴市场转移。除了人力成本较低,我国还具有相对较低的环保成本、较大规模的病患市场和工程师红利等优势,同时,国内传统企业转型和中小型生物科技企业快速崛起,提升研发投入,为产业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
政策支持是国内医药外包行业高速成长的重要驱动因素。2020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给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再次带来利好。此外,近些年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深入推进、MAH制度实施等系列重大政策,推动药品研发投入提升及研发生产分离,不断推进着国内医药外包服务行业的高速成长。
尽管近年来我国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仍然是一个集中度较低的领域,企业开展并购的空间很大,单一业务能力的医药合同外包服务公司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基于节约成本和加快研发进度的考虑,企业会将研发业务外包给市场占有率高,并且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医药外包服务公司。国内主要合同外包服务企业为了增强客户黏性已开始着手补齐短板,向全产业链布局。
2020年2月,高瓴资本集团(以下简称高瓴)以每股124元的价格参加了凯莱英医药集团(以下简称凯莱英)的定增事宜,共投资23亿元,定增后高瓴持股5%以上,成为凯莱英第二大股东。在非上市公司中,融资活动也十分活跃,2020年3月,上海臻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获得5100万美元A轮融资;生物药物研发生产一站式外包服务商迈百瑞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大型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战略合作加速“一站式”服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综合性一体化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2020年8月,泰格医药在港交所上市,成为继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后国内第三家“A+H”药物研发外包服务企业。此外,从头部企业看,除药明康德目前营收过百亿元外,其余头部企业距离百亿元大关仍相距甚远。由于国际市场所占份额整体偏低,抢占国际市场的仍旧是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头部企业以及一些“小而美”的细分龙头。
从长期角度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商业固有模式,尤其是在新药研发方面,疫情的暴发使医药和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更受重视,对医药外包企业的支持也将会大幅提升。因此,对于国内医药外包行业来说,疫情或将加快该行业升级产业链从而进行横纵向收购,以完善并且扩张企业的业务结构,从而成为一站式的医药外包企业。
商业服务:走向规模化发展
药品终端可以细分为公立医院、零售药店和公立基层医疗机构三大终端。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三大终端药品销售额为7839亿元,同比下滑10.7%。从药品销售三大终端的销售额分布来看,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最大,2020上半年占比为63.2%;零售药店占比为26.6%;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占比为10.2%(以上统计数据未包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
2020年上半年,包括医院在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超20%。随着诊疗人数的下降,对院边店占比较高的连锁药店产生一定影响。四大连锁药店中,大参林医药集团和老百姓大药房的单店增长率表现较弱,与二者院边店占比较高密不可分。此外,院边店虽在疫情期间表现欠佳,但从长远来看,院边店仍是承接处方外流的主力之一,因此布局更多院边店的连锁药店将从处方外流中获益。
相对于实体药店而言,网上药店近几年发展较快,疫情更是加速了网上药店的发展。受到处方药限购及不能使用医保等因素的限制,在2020年以前,网上药店市场份额不到4%。但2020年疫情催化了人们网上购药的习惯,同时部分电商平台入驻互联网医院,使得2020年上半年网上药店的销售同比增长70%,市场份额也上升至5.7%;而实体药店的药品销售则首次呈现负增长。随着医疗机构就诊人数增加,下半年网上药店销售有所回落,而实体药店的增长率则由负转正。
纳入带量采购的品种在零售药店的量/价均出现下滑,而非带量采购品种则价增量减。在带量采购背景下,高价药占比提升,结构变化趋势明显。不管是集采还是非集采品种,原研药在零售端均呈现出明显的销量正增长,这表明原研厂家对院外市场的重视度明显提升。此外,未纳入集采的品种,原研外企明显往院外市场发力,积极布局零售渠道以应对带量采购政策。
总体来看,随着国家集采推进、医保管控加强、医联体发展、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执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药品零售走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是必要的,尽管药品终端销售增速持续放缓,但行业发展渐趋合理化,新格局将逐渐形成。
(作者单位:火石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