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玉亮
面部化妆品的使用
早在大禹时代,人们就普遍用白米研成细粉后涂敷于脸部,以求得有嫩白的肌肤外观。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中载有:“合面脂法:用牛髓。”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并详细写明如何制作面脂:“凡合面脂,先须知炼脂法,以十二月买极肥大猪脂,水渍七八日,日一易水,煎,取清脂没水中。炼鹅、熊脂,皆如此法。”唐代御医张文仲的外用美容良方“常敷面脂”也描述了面脂的制作方法。唐代开始在面脂中加入各种天然色素,制成各种色彩丰富,具有滋润肌肤、调节肤色作用的面脂,并赋予它们好听的名字,如红雪、紫雪、碧雪等。唐代刘禹锡《代谢历日口脂面脂》中提及:“腊日口脂、面脂、红雪、紫雪……雕奁既开,珍药斯见,膏凝雪莹,含夜腾芳,顿光蒲柳之容,永去疠疵之患。”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中也提到:“唐时,腊日赐群臣紫雪、红雪、碧雪。”在宋代,面脂在修护面部皮肤方面有了更明确的作用,并依据主要用料的不同被命名为“防风膏”“白附子膏”“杏仁膏”“羊髓膏”“玉屑膏”“麝香膏”“木兰膏”“白芷膏”等,区分祛痘、去疤痕、祛斑、去皱、美白等诸多功效。
《中华古今注》中记载了胭脂的起源:“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红妆”。其中“燕脂”就是现代所说的胭脂。《楚辞》中有“粉白黛黑”的记载,描写了面部涂粉和画眉毛的场景。春秋战国时期宋玉《神女赋》也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的描述。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妇女面部化妆的主要色彩以红色为主,到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妇女在额头涂黄的妆扮开始流行。《木兰辞》中即有描写:“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彩妆的运用在唐代呈现出最为丰富的形态。唐朝妇女重视衣着妆容,喜欢在眉型、面颊、额头处画各种优美的妆饰,展示独特的个性之美。唐玄宗命令画工画“十眉图”供民众模仿,这十种眉形是:鸳鸯眉(又名八字眉)、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线眉、月棱眉(又名却月眉)、分梢眉、涵火因眉、佛云眉(又名横烟眉)、倒晕眉。唐朝的点唇式样也异常丰富,有石榴娇、大红春、半边娇、完金红、内宗圆、天工巧、谈红心、猩猩晕、眉花奴、露珠儿、小朱龙等。
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具有现代化妆品属性的首个中国化妆品品牌戴春林诞生于扬州。戴春林以中医世家独创的焖缸三年地藏法、酒水浸炼木蒸提浓法、碓粉水洗沉淀法等工艺将天然药草、植物、矿物进行提炼加工,开创了“千金五香”中华美妆文化的历史。戴春林的千金五香是指香件(香囊、香珠、香扳指等)、香粉(鸭蛋香粉、玉容妆粉等)、香油(首乌桂花头油,主要是护发类)、香黛(面部化妆用的眉黛膏、胭脂、口脂的统称)、香膏(护肤用的面脂,如杏仁蜜、沁凝露、芙蓉霜、桃花玉面霜等)。
《红楼梦》中也有很多关于化妆品的描写,包括化妆品的制作和使用等,还描写了具有药用效果的“蔷薇硝”,即史湘云的常用化妆品,用于改善面部过敏现象。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