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文明与化妆品(上)

2020-10-22   04●美丽风尚   中国医药报  

□ 刘玉亮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且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化妆品占有一席之地。

早在《周礼·春官·女巫》中就记载了“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描绘了用芳香的草药涂身并沐浴洁身的场景,是一种宗教仪式。到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的盛行,不少妇女模仿涂金的佛像,在额头涂黄或把一种金色的黄粉涂在脸上,称之为“佛妆”,表达对佛教的尊崇。

香的使用

香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先夏时期。据文献记载,到春秋战国时,香料植物已经被广泛使用。常用的香料植物有泽兰、蕙草、椒、桂、萧、郁、芷、茅等,使用方法有熏烧、佩带、煮汤、熬膏、入酒等。《神农本草经》记载:“香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说:“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金、郁金、芝兰、苏合、玄膳、索胶……价同琼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熏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等。

我国考古发现,西汉初期,熏香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马王堆一号汉墓主人辛追夫人手握香囊,棺椁内置香料十余种,香具四种,分别为香奁、香枕、香囊、熏炉(配有竹熏罩)。它们基本代表了西汉初期贵族熏香习俗的物质概貌。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当时高峰。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此外,《红楼梦》中记载的香品也有数十种之多。

清洁沐浴用品的使用

护发润发的物品又被称为香泽、芳泽、香膏等。先秦时期,因香泽多用兰蕙为原料,所以又称兰泽。《神女赋》中就有“沐兰泽,含若芳”的描绘。汉代《赵飞燕外传》载有“膏九回沉香水”“七回光莹肪发泽”,就是赵飞燕姐妹使用的洗发产品。五代时期的《宫词》中,“多把沈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皆是关于发用产品的描绘。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他如木犀、山矾、素馨、茉莉,其香之清婉,皆不出兰芷下”,表明桂花、茉莉等花卉都可用于香泽制作,因此香泽又得名“桂花油”。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皂角具有去屑、止痒、清洁、去毒作用,是美容美发的天然原料。《红楼梦》中也有关于洗护发的描写,比如写芳官洗头,是要配上花露油、鸡卵、皂角之类。部分现代洗护发化妆品仍在沿用古籍中的制作方法。

洁面膏与沐浴液最早出现于东汉,被称作澡豆,仅供王公贵族净面洗浴所用。至唐代开始成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意思是无论是平民百姓读书人,还是皇亲国戚官宦家,澡豆都是居家必备日常生活用品。据现代医学研究,澡豆的配料全都是食材。《千金方》中记载了一则澡豆配方:“丁香、 沉香、 青木香、桃花、钟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 木瓜花各三两,奈花、梨花、红莲花、 李花、樱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两, 麝香一铢。上一十七味,捣诸花,别捣诸香,真珠、玉屑别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贮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妆,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院长)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