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动“中药引擎” 激发创新活力

——访鲁南制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贵民

2020-09-11   04●产经观察   中国医药报  

图为鲁南制药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学习2020年版《中国药典》。本报记者 陆悦 摄

□ 本报记者 陆悦

7月29日,第十四届中国发明家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鲁南制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贵民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并荣获第十一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作为中国发明协会为发明家设立的奖项,“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的颁发,旨在奖励在自主创新并实现产业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发明者。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创未来。”张贵民在获奖后的发言中强调,在科研创新驱动下,鲁南制药将始终秉承“创新引领、服务推动”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治未病”理念,以改革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为实现健康中国、健康世界的目标作出贡献。

创新、转型、品牌、治未病……这些重点词汇背后,蕴藏着鲁南制药未来几年发展战略布局大方向,更是张贵民率领鲁南实现“千亿目标”的突破关键。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独创性的科技资源,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近年来,鲁南制药将战略方向定位于大力发展中药及“治未病”方向。

“虽然目前企业的主力产品是化学药,但鲁南制药从诞生至今,一直默默地在中药领域储备力量。”张贵民介绍说,鲁南制药自1968年建厂起就一直是中西药兼产,有银翘解毒丸、泛影酸、胆影酸等品种。1987年“时代楷模”赵志全接掌鲁南后,更是诞生了大青叶合剂和大青叶针剂两个产品,在甲肝流行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明星产品银黄口服液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领域也享有盛名。

深耕多年,鲁南制药在中药领域已硕果累累:集团旗下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南厚普)、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中药生产,剂型涵盖合剂、片剂、丸剂、栓剂、颗粒剂、胶囊剂等。拥有中药生产批文85个,其中独家品种22个;首荟通便胶囊、脉络舒通丸分别获得2017和2019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脉络舒通丸、鼻渊通窍颗粒、普济痔疮栓的年销售额均已过亿元,连续多年入选“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排行榜”;近年来推出的首荟通便胶囊等新中成药年销售额已接近亿元。

2019年,鲁南集团中药销售额超15亿元,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鲁南厚普销售额近13亿元,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67%。为适应中药产能扩大的需求,鲁南制药已建成具备年提取中药材5000吨、年产颗粒剂1200吨、年产胶囊剂3亿粒、年产丸剂300万瓶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园项目。此外,具备年提取中药材5000吨、年产中成药颗粒剂5亿袋的现代中药产业化建设项目,具备年提取中药材15000吨、年产中药口服液10亿支生产能力的中药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正在建设中。几个新产业园投入运行后,可满足中药年产值500亿元的产能。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家4+7带量集采政策的双重影响,近两年化学仿制药销售额下降明显,在未来5年里,‘治未病’的中药品种将承担起延续鲁南辉煌业绩的历史使命。”张贵民认为,市场竞争靠的是差异化,一是品种差异化,即“人无我有”;二是“质量差异化”,体现的是“人有我优”;三是服务差异化。他进一步解释:“多年来,鲁南制药一直保持着化学仿制药的行业优势,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有50多个品种正在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可以说实现了‘人有我优’。而品种的差异化,则需要通过不断研发‘治未病’的中药新药来实现。”

传承创新 激发中药竞争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刚刚实施的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中药范围界定为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这是我国法律法规首次提出“中药创新药”和“中药改良型新药”的分类方式。今年4月底,国家药监局就《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等文件公开征求意见。一个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注册审评体系正逐步构建。

张贵民对此充满期待。他表示,目前企业普遍背负“药品降价、成本攀升、研发动力不足”三大包袱,“希望尽快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标准体系,并基于临床价值建立优先审评中药品种遴选机制,优化审评审批程序,尤其是针对中医优势病种新药的研发,推动其尽快进入临床试验。”

带领鲁南制药的研发团队,张贵民一方面将眼光投向了名优中成药二次研发,围绕名优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评价,努力培育中药大品种;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中成药新药开发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中药与天然药物新产品。根据临床需求,推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和作用机理清楚(临床定位清晰、疗效确切、受益大于风险)的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整个中药行业研发投入较低、基础研究薄弱的背景下,研究出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并非易事。但可喜的是,鲁南制药在中药研发方面积累深厚,拥有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集小试研发、中试验证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基地,已于2015年4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实验室主任由张贵民担任。实验室目前承担着大量的中药药学研究工作,对既有品种的二次研发是重点内容。

从校办厂到“千亿鲁南”

2019年,在鲁南制药集团党代会上,当选为新一届党委书记的张贵民对鲁南制药的未来十年做出规划:“三年翻一番、十年过千亿 ”,即2028年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上缴税金超过100亿元。

对鲁南制药的老员工来说,这一幕似曾相识。1987年,刚满30岁的赵志全在承包经营郯南制药厂时立誓:“要用4年时间,完成年产值1000万元、利润120万元。 ”

如何实现千亿目标的跨越?在已从事21年药品研发的张贵民看来,创新是突破的关键。他多次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对创新的理解:“二次创业”,让企业从原先的固有思路中解放出来。“创新不仅仅在于科技创新,也是思想创新,解读事物角度的创新,是干事态度和方法的创新。”“鲁南的1000多名研发人员是最宝贵的创新财富,他们是创新的源头。”“创新引领,就是引领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的细节做到完美,做到完美无缺,无懈可击。”

在创新氛围的感召下,鲁南制药已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建立了以院士为顾问、博士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研发要加大投入,产品要追求100分。为了持续优化品种,鲁南制药有的研发团队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只研究一个产品;企业的主导产品基本都有专人负责,了解产品在生产乃至售后出现的新情况。

在中药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不是在忙于工作,就是手捧最新的学术刊物或是《中国药典》在认真研读。实验室运行以来,研究成果丰硕:拥有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新药9个、临床研究阶段中药复方新药6个;累计申请中药领域专利349件、授权174件,发表核心论文100余篇;陆续承担“97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30余项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