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迈入新时代

——专家介绍GIST治疗新进展

2020-06-15   04●产经观察   中国医药报  

□ 本报记者 杨柳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为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的少见肿瘤,过去公众对其认知普遍不足。今年5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宣布批准瑞普替尼(Ripretinib)作为首个四线治疗药物可用于晚期GIST成年患者,引发大众对于GIST后线治疗的关注。

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一些高危患者存在术后易复发或转移的危险,预后与生存率都受到影响。那么,与目前已上市的晚期GIST靶向治疗药物相比,此次获批的Ripretinib有何差异?能给患者带来怎样的益处?GIST领域是否建立了较为明确的临床诊疗规范?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叶颖江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沈琳教授。

国内GIST后线治疗需求未满足

相关统计显示,GIST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年发病率约为10/100万~15/100万。沈琳介绍说:“我国GIST每年发病人数约为2万~3万例。高发人群年龄大约为55~60岁,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此前的治疗基本上都依赖于外科手术。”

GIST早期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可能仅仅有胃痛、胃胀,因而容易被漏诊或者误诊;很多患者的症状发展为消化道出血或者肠梗阻时,进行全面检查后才发现。关于GIST发生的原因,叶颖江表示,大部分的GIST由一系列基因突变驱动,目前的治疗手段无法抑制这些突变。

“虽说外科手术是早期GIST首选且唯一可能实现治愈的方法,但对于高危患者而言,术后有半数以上的人出现复发或转移,加之复发瘤多生长迅速,并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患者虽然可以

二次或者反复手术,但生存率难以提高。”叶颖江表示,即使手术联合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明显地改善了GIST患者的预后,但当一、二、三线治疗出现耐药性后,GIST患者依然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因此,临床亟需新的后线治疗药物。

新药获批推动建立GIST治疗新标准

“作为最新获批的靶向药,Ripretinib5月15日获美国FDA批准,这对GIST患者和医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叶颖江表示,GIST因此有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和“炮弹”。

据悉,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INVICTUS研究表明: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 Ripretinib可使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从6.6个月延长至15.1个月,且能显著降低经过多线治疗的GIST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成为近年来GIST后线治疗最大亮点。此次获批GIST四线治疗并非Ripretinib的终点:目前,Ripretinib 治疗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 GIST 患者的全球Ⅲ期 INTRIGUE 研究正在进行中,该项研究旨在对比 Ripretinib 与舒尼替尼作为二线治疗方案在GIST患者中的疗效,亦有中国患者加入该研究。未来,Ripretinib 的治疗范围有望向二线治疗推进。

“既往在发生多药耐药性以后,患者的后续治疗非常困难。如果药物仅作用于单一的治疗靶点,患者再次获得疗效的几率将大大降低。不同于其他药物的双重作用机制,Ripretinib可以很好地克服多种机制引起的继发耐药,从而发挥更长的治疗作用。”叶颖江认为,今年是晚期GIST治疗领域非常有意义的一年,Ripretinib的获批,标志着GIST精准靶向治疗新时代到来。

沈琳表示,随着近年来科学家对GIST诊断、治疗及研究取得快速进展,部分新的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已对一些关键内容进行了讨论,在《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指南(2020年版)》(以下简称中国指南),该指南有望本月公布。

沈琳期待,此次中国指南更新纳入一些最新获批的创新疗法,同时这些纳入指南的创新疗法能够早日在我国获批,惠及更多经多线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

关于中国患者何时能用上Ripretinib,据沈琳透露,中国四线治疗正在进行一项桥接研究,“因为我国GIST患者跟国外患者情况类似,这种桥接试验样本量不会太大,相信在3~4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完成。”

叶颖江提醒,胃肠镜检查是能够最早发现GIST的手段,但很多人由于对此有恐惧心理而不愿意做检查。“5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有相关胃肠道症状,或者是既往有胃息肉者都需要进行筛查。尤其是做过胃癌手术者,都属于高危人群。一些年轻人如果胃不舒服的话也不能大意,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叶颖江说。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