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模炎 李奇阳 王怡菲
疫病古已有之,在与其抗争中,历代医家们勇于钻研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典名方。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源自《伤寒论》古方的“清肺排毒汤”等经典方剂被广泛用于临床一线,取得了显著疗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医药战“疫”经典名方。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解读】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主治因伤寒邪传少阳,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所致的少阳证。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除热清里,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人参、甘草益气扶正,以助祛邪;半夏和胃降逆而止呕,并制约柴胡助呕之弊;生姜、大枣配甘草调和营卫以行津液。
【治疫作用】小柴胡汤治疗病症广泛,在疫病中亦有不少运用。如《济阴纲目》曰:“小柴胡汤治瘟疫、内虚发热,胸胁痞闷,及在半表半里,非汗非下之证。”《瘟疫辨论》指出,小柴胡汤“治内外伤感少阳经,身热,恶寒,项强急痛,胸疼,呕吐恶心,烦渴不止,寒热往来,或时行发热,一切治之”。由此可见,小柴胡汤在治疗疫病中的应用,主要针对的病机为少阳不和,三焦失利。
达原饮
【组成】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解读】达原饮出自《温疫论》,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效。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
【治疫作用】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达原饮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液得复,病邪得解,故推为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首要方剂。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之但热而不憎寒,或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脉数。
升降散
【组成】僵蚕、蝉蜕、姜黄、生大黄。
【解读】《伤暑全书》之升降散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证。方中僵蚕祛风化痰,解毒散结,其清化升阳之性能引清气上朝于口;蝉蜕疏散风热,透邪外出;姜黄行气散郁,破血通经,可消肿散结,辟疫伐恶;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且可凉血散瘀,以助消肿。
【治疫作用】近代著名中医专家蒲辅周认为,升降散是治疗传染病的常用方剂,与治疗温病的名方银翘散同样重要,提出“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由于瘟疫的特点和本质是火毒重,所以辛凉宣透、解毒逐秽为瘟疫治疗的重要环节。升降散充分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配合清热解毒攻下的方剂,可用于瘟疫病程的各个时期。著名温病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赵绍琴用本方加味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颜面丹毒)、烂喉痧、温毒(急性颌下淋巴结炎)等病症,疗效显著。
清瘟败毒饮
【组成】生石膏、生地黄、犀角(水牛角代)、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解读】清瘟败毒饮出自《疫疹一得》,主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方中重用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阳明之热;黄连、黄芩、栀子三药合用能泻三焦实火;犀角、丹皮、生地、赤芍专于凉血解毒化瘀;连翘、玄参、桔梗、甘草清热透邪利咽;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
【治疫作用】《疫疹一得》记载:“吾邑疫疹流行,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该书作者余师愚描述的是一种出疹性的疫病,症状为先恶寒发热,头痛如劈,腰如被杖,腹如搅肠,呕泻兼作,大小同病,万人一辙。本书围绕疫疠之邪对上下表里内外、经络脏腑的全面伤害展开,为前人所不及,对后世依症识病、辨机大有裨益。清瘟败毒饮是余师愚总结前人治疫经验创立的大清气血方,至今在热病临床使用不衰,更是疫病邪正交争之极期多选之方。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解毒】麻杏石甘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方中使用麻黄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但由于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并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杏仁降肺气,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
【治疫作用】东汉末期处于地球寒冷周期之中,民众容易罹患因寒冷气候引发的疾病,加之当时战争连年发生,所以在当时寒性邪气诱发的疫病较为多发,表寒郁重而肺热甚,病位偏重于肺。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显著。在此次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的“清肺排毒汤”也是以麻杏石甘汤作为底方。(邱模炎、王怡菲: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李奇阳: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