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皮肤微观世界——皮肤微生态

2020-02-27   04●美丽风尚   中国医药报  

□  何聪芬 张博

近期,皮肤微生态、微生物、菌群成为化妆品界的热门词汇,不少品牌提出“平衡皮肤微生态”“微生态护肤”等概念。皮肤微生态是什么?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健康有什么关系?皮肤微生态如何与化妆品相联系?微生态护肤是新风向还是噱头?本文从皮肤微生态系统、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健康的关系、微生态护肤三个维度为您解答上述问题。

皮肤微生态系统

由皮肤环境和微生物共同构成

地球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多样性,而且有环境多样性,不同生物之间,不同环境与物种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同理,皮肤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棒状杆菌、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共同组成皮肤微生物的多样性。活跃在皮肤表皮的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共同构成皮肤细胞的多样性。

从皮肤生态系统角度来看,皮肤不仅扮演着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理屏障的角色,皮肤本身还具有环境特性,具体体现在为丰富多样的皮肤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居住的场所。例如,皮肤有油脂丰富的环境,主要集中在额头、鼻翼和背部;有属性潮湿的环境,主要集中在腋窝、脚趾;有属性干燥的环境,集中在手掌和臀部;有密度多样化的环境,集中在毛囊、皮肤皱纹。不同微生物会依据各自生存的属性选择不同的皮肤环境,例如痤疮丙酸杆菌喜好油脂丰富的环境,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喜好属性潮湿的环境。不同的微生物和微生物之间、不同的皮肤环境和微生物之间也时刻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共同维持着皮肤的动态平衡。

总之,我们可以将表皮理解为由皮肤细胞、不同组织、各类分泌物构成的皮肤环境和多样的微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简称皮肤微生态。

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健康

菌群平衡对健康意义重大

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皮肤微生态就伴随着母亲分娩通道的菌群开始形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习惯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温度、紫外线),菌群数量开始增多,菌群的丰富度也在增加。就像物种的增减、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生态平衡一样,皮肤环境和皮肤表面微生物的变化也影响着皮肤微生态。

皮肤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一类是皮肤常驻菌群,持有“许可证”。在健康皮肤定居的常驻菌群,如葡萄球菌、棒状杆菌、链球菌、丙酸杆菌等,数量和种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个体而异。它们可视为皮肤的共生体,也是皮肤菌群的主要成员,通常不具有危害性,还会分泌帮助皮肤抵抗刺激的物质。不过,一旦常驻菌脱离特定的环境,就有可能导致皮肤疾病。

另一类是非法停留的暂驻菌,一般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后获得,如通过握手、玩手机等,在皮肤浅层短暂停留。这类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等。

两大类别菌群的平衡对皮肤健康有重要意义。菌群过度增殖或者过度缺乏,将导致皮肤微生态失衡,进而引发皮肤问题,如过敏性皮炎、银屑病、头皮屑。有研究证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过敏性皮炎有关,而过敏性皮炎的严重程度与细菌多样性的减少有一定关联;斑块状银屑病和滴状银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青春痘与皮肤常驻菌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有关。毛囊皮脂腺是油脂排出的重要通道,当油脂的分泌速度大于排出速度时,就出现了毛孔堵塞的现象,含量丰富的油脂形成的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生长,其分泌的物质不仅远远超过皮肤本来的承受力,同时可激活皮肤的免疫应激反应,导致皮肤出现丘疹等。此外,头皮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马拉色菌被证明是导致头皮屑的最主要原因,并且随着头皮屑严重程度的增加,马拉色菌、青霉菌的丰富度也在增加。

性别、年龄、季节、种族、心情、压力、内分泌、代谢、生活习惯都能影响皮肤的微生物多样性、皮肤的微环境,进而影响皮肤微生态。例如,过量饮酒会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缺失,影响皮肤微生物菌群平衡,导致皮肤屏障能力下降和感染机会增加;过于频繁的清洗也会扰乱皮肤菌群平衡,加大皮肤敏感可能性;皮肤表面的pH范围是4.2~7.9,皮肤温度范围是29.5℃~36.6℃,不同的温度和pH可以促进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

微生态护肤

已在化妆品中初步应用

认识了皮肤与微生物的关系之后,就不难理解通过调节皮肤菌群来平衡皮肤状态的思路了。就像使用酸奶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健康一样,微生态护肤是指基于皮肤微生态科学,在化妆品成分中添加能够促进有益菌生长或者抑制有害菌增殖的活性原料,帮助皮肤维持微生态平衡、预防皮肤问题发生的护肤概念。

随着人们对皮肤微生态认识的不断深入,化妆品行业研究人员迎来了机会与挑战。皮肤微生态成为打开维持皮肤健康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无论是沉淀多年的化妆品巨头,还是新兴的后起之秀,都在快马加鞭研究皮肤微生态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目前,最常使用的微生态化妆品有两大开发思路:一是添加促进有益菌生长的益生元,或是添加抑制有害菌的抑制剂;二是直接添加皮肤益生菌。但是在现阶段,从研究层面来说,我们对于皮肤微生态的机理还知之甚少,个体差异与益生菌、益生元的兼容性问题、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平衡度问题,仍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和进一步研究。从应用层面来说,如何保证益生菌在常温下保持活性、添加益生菌的产品如何进行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估、如何储存等诸多问题仍待解决。

我们在化妆品成分表或者化妆品宣称中看到的某某菌发酵提取物、某某菌滤液,都是皮肤微生态应用的初步成果。皮肤微生态也为护肤提供了一些启示:一是要合理清洁皮肤,既不应过度清洁破坏菌群多样性,也不应忽视通过清洁减少有害菌在皮肤上的短暂停留;二是要通过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等加速新陈代谢,从而加速皮肤与菌群之间的物质交换,如营养摄取、废物排泄等;三是要提高认知,通过阅读化妆品科普文章、听皮肤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对皮肤微生态的认识,走出化妆品认知误区。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