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膜是爱美人士的护肤必需品。近年来,随着医疗美容的日益兴起,“医美”渐成热词,“医美面膜”“械字号面膜”“医学护肤品”等产品风靡市场。然而,广告中宣称的“医美面膜”“医学护肤品”安全、合规吗?这些产品比普通面膜更有助于护肤吗?产品包装上的“妆字号”“特字号”“械字号”“消字号”意味着什么?我们邀请业内专家解答上述问题,指导大家科学合理使用面膜。
□ 本报记者 郭婷
伴随“医美风”的兴起,声称“更安全”“有功效”的“医美面膜”市场迅速扩大。记者调查发现,各大电商平台上打着“医美”旗号销售面膜的不在少数,其中既有使用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的“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也有宣称“医学护肤品”的“妆字号面膜”。
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化妆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费陷阱》,回应社会关注,明确提出不存在所谓“械字号面膜”,“妆字号面膜”不能宣称为“医学护肤品”,并提醒消费者正确使用面膜。
医疗器械产品
不能以“面膜”作名称
记者在小红书APP上搜索“医美面膜”,相关笔记达3.6万篇,美白、淡斑、祛痘、抗衰老等宣称功效五花八门。这里所说的“医美面膜”多是商家宣称的“械字号面膜”(通常标示的产品注册证编号为“×械注准”或者“×械备”等)。但所谓的“械字号面膜”是不存在的,它其实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
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秘书长许慧表示,目前,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数据库中查询不到产品名称中含有“面膜”字样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网上宣称的“械字号面膜”,其注册产品名称一般都是医用敷料等医疗器械类产品名称。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国家药监部门还是省级药监部门都没有批准过“械字号面膜”或者“医美面膜”。
据许慧介绍,医用敷料的概念很广泛,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外科敷料、接触性创面敷料以及包扎固定敷料。创可贴、医用脱脂棉、医用纱布等都是常见的医用敷料。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医用敷料产品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划分,分别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凡是声称无菌的医用敷料,其管理类别最低为第二类医疗器械;若接触皮肤真皮层或其以下组织,或用于慢性创面,或可被人体全部或部分吸收的,其管理类别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国产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需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注册;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国产和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上市前需向国家药监部门申报注册。
国家药监局明确指出,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也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
“妆字号面膜”
不能宣称“医学护肤品”
随着“医美面膜”成为社交平台上“种草”的热门单品,网售平台上也出现了“蹭热度”的产品。记者在淘宝网搜索“医美面膜”,发现产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一些宣称“医学护肤品”的“妆字号面膜”。
所谓“妆字号面膜”,即按照化妆品管理的面膜产品,是指涂擦或敷于人体皮肤表面,经一段时间后揭离、擦去、清洗或保留,起到集中护理或清洁作用的产品。国家药监局明确,化妆品不得宣称具有医疗作用,其标识不得标注夸大功能、虚假宣传等内容。将面膜类化妆品宣称为“医学护肤品”“药妆”等,属于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是违法宣称行为。
虽然面膜类化妆品不能宣称“医学护肤品”,但并不意味着“妆字号面膜”的安全性、功效性低。
“面膜是化妆品中一个重要的品类,是按照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化妆品整体管理体系来管理的。”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化妆品部主任刘洋表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妆字号面膜”的上市门槛并不低。宣称具有保湿、清洁、滋润等功效的面膜按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管理,在上市前需向国家药监局或者省级药监部门备案;宣称具有祛斑美白等特殊功效的面膜按特殊用途化妆品管理,在上市前需向国家药监局申报注册。
此外,根据国家标准GB 5296.3-2008《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的要求,所有国产和进口化妆品都要在产品包装上进行全成分标注。“化妆品全成分标注应将配方中加入的全部成分真实地加以标注。根据国标及其释义内容,面膜中的无纺布不属于化妆品成分,不需要标注。”刘洋介绍说。
专家提示:注意适用范围
据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田燕介绍,通常在面部治疗某些限定的项目之后,医生会根据情况为患者使用一些面部敷料,比如,有些激光治疗会破坏皮肤屏障,使用面部敷料可以帮助修复皮肤屏障。
“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用法用量,应当遵循医嘱或按照说明书使用。”田燕表示,医用敷料应在其“适用范围”或“预期用途”允许的范围内,由有资质的医生指导并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使用。如果消费者在使用正规产品之后,皮肤出现发痒、肿痛、皮疹、红斑、丘疹等,都属于出现不良反应,首先要停用相关产品,并用清水清洁皮肤;如果不良反应特别严重,不能消退,就要去医院就诊。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可以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查询”页面搜索相关产品,关注产品名称、管理类别、适用范围/预期用途等信息。比如,一款名为“胶原贴敷料”的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适用范围/预期用途为“供医疗机构使用,适用于:“皮肤过敏、激光、光子术后(无创)修复辅助治疗,浅表性疤痕(病理性疤痕)的辅助治疗。”
根据国家药监局提示,即使是面膜类化妆品也应当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虽然化妆品没有明确的用量限制,但是使用面膜不是越频繁越好。对于一些皮肤敏感的消费者而言,如果每天使用面膜,可能加重皮肤的敏感程度,反而不利于皮肤健康。
相关链接
如何科学使用面膜
面膜类产品如果使用正确,通常是安全的,且可以对皮肤起到良好的护理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此外,应警惕非法企业在面膜中添加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禁用物质。以下是科学使用面膜的几条建议:
1.根据自己的皮肤类型和皮肤问题选择合适的产品。
2.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有些“网红”产品或网络宣传夸大面膜功效,或推崇过度使用面膜,这样的宣传不可信。与其他化妆品一样,面膜产品在研发过程中按正常使用情况做配方设计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如果不按照说明书建议的方法、频次使用,过多或过频使用面膜,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伤害皮肤。
3.应在清洁皮肤后使用面膜产品,从而尽可能发挥产品功效。
4.使用面膜后根据个人皮肤状况,配合使用其他护肤品。
5.使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不适,应及时停用,必要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