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振离
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是观察和诊断疾病的窗口。耳部形态、颜色的变化,异常突起物和压痛点的出现,都与人的健康有一定关系。正常人的耳朵以丰厚、柔软、颜色润泽为佳。关于耳朵的大小,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两耳垂肩”是不存在的,但耳朵确有大小之分。
正常耳朵的大小,为平行于眉间到鼻尖的一段距离。超过这段距离的,称为大耳朵;不足的称为小耳朵。耳厚而大是形盛,属肾气足;耳薄而小是形衰,属肾气亏。痛风患者在耳廓上可触及痛性小结,为尿酸盐沉着的结果。耳廓红肿并有局部发热和疼痛,见于感染。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十二经通于耳”“耳为宗脉之所聚”。大量的耳针疗法实践证明,耳廓绝不是简单、孤立的,其与身体各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各个部位在耳廓上都有一定的代表区,并按一定顺序有规律地分布。例如,耳甲艇有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肾、膀胱、肝、胰、胆等耳穴,耳甲腔有心、肺等耳穴。
当人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脏器发生病变时,往往在耳廓相应的代表区出现压痛,电阻变低,或伴有形态与颜色的改变。在这些耳廓反应区施以一定的刺激(针或灸),可以治疗相应的躯体或内脏疾病。同时,耳廓上的代表区,还可以对躯体或内脏疾病的定位和变化起辅助诊断作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耳是全身十二经会聚的地方,与全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刺耳穴能够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目的。近年来,有关耳针疗法原理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有所进展。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有人认为,耳廓有发自三叉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等分支。这些神经还同时支配头面、咽喉、食管及胸腹腔内脏的感觉和运动。耳廓通过这些神经以及和这些神经相连的脊髓和脑干,与全身各部分发生联系。这可能是实现耳廓与全身相联系的重要环节之一。
此外,针刺耳廓还可出现血管充血,甚至有全身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因此根据耳针穴位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结合耳针临床应用的经验,可以看到耳廓的神经分布与耳针的治疗作用,两者之间确有密切的关系。
耳朵出现疼痛千万不要大意,因为它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据报道,有一位58岁的患者,因左耳疼痛难忍,到处求医。医生详细地检查了他的耳部,未见异常。追问病史,患者诉说喝水有时呛咳。用间接喉镜查看下咽及喉部发现左侧披裂轻度水肿。做下咽造影,显示左梨状窝占位性病变,经病理确诊为下咽癌。
下咽癌怎么会引起耳朵痛呢?这是反射性耳痛,即通过神经反射所致的耳痛。因为耳部痛觉由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第2、3颈神经的分支管理,这些神经还管理着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感觉。咽、腭等部位的癌症、外伤、炎症、溃疡,以及茎突过长等病变,可经舌咽神经发生反射性耳痛。这些原因导致的耳痛,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大部分是可以查明原因的。
当然,耳朵本身的疾病也可以引起耳痛,如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的炎症,以及外伤、肿瘤等。这些大概占导致耳痛原因的50%左右,另外50%的耳痛多是由耳朵以外的其他疾病引起的。相比之下耳朵本身的疾病更容易诊断。
还有一种神经性耳痛。如病毒感染和风湿引起的神经炎,可引起强烈的神经痛。膝状神经节炎引起的耳痛往往出现在面瘫之前。舌咽神经痛引起的耳痛,可使患者彻夜难眠。三叉神经痛则叫人难以忍受。
此外,可能引起神经性耳痛的疾病还有白血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梅毒、多发性硬化症、痛风、重金属(如汞)中毒等。
耳痛是一个症状,它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征兆,应该认真对待,尽早查明原因,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