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囊】《清明上河图》中的医药图像

2019-10-31   08●健康人文   中国医药报  

□ 张树剑

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汴梁的繁华风物,多数学者认为该图着力表现的是北宋都城的盛世繁华及其繁荣祥和的社会氛围。有学者曾评价:“几乎没有任何一件宋画可与之媲美;是完全不受任何画风影响、纯粹对现实的真实刻画。”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清明上河图》作出解读,认为此图以“看似不偏不倚的写实记录手法‘再现’一个平和并又相对富庶的风俗景观,虽然遇到风波,但是坚定保持风雨同舟的态度”。宋代对酒业管理严酷,造酒售酒是朝廷税收的重要部分,而画卷之中对繁荣的酒业极尽描绘,说明酒在东京市场中的中心地位,更深一层地说明了宋代粮食富足、管理有效与漕运得力,与全图的意义相一致。事实上,熙宁变法以来,除了酒是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药材也由国家专卖,药铺在街市的繁荣某种程度上也是政府财力与社会富足的表现。

《清明上河图》在医药主题上颇不惜笔墨。图中涉有药铺、诊所、走方医等各类医药经营形式。我们就展开画卷,作一次医药图画游吧。

饮子铺

在虹桥的南岸边,卖酒的脚店对角,旅店前有人搭起凉棚,挂了饮子的招牌。卖饮子者似乎站立,作持杯状,身后放着盛饮子的木桶。在城门外十字路口大车修理店斜对角也是一家饮子铺,图中只显露出招牌与半个凉棚。久住王员外家旁有两个凉棚,挂着“饮子”“香饮子”的招牌。挂“香饮子”的凉棚下,有两位客人正在休息,桌上有盛饮子的容器。这几家饮子铺的形式一致,都是立几个凉棚,棚下置几张桌椅,提供饮子招待客人。街市上售卖饮子在当时的汴京应该是比较常见的,《清明上河图》除了这三处饮子铺,在孙羊店正店对面也立有一个凉棚,似乎也是一个饮子铺。

饮子是类似于凉茶的饮料,也是一种中药的剂型,中药方剂中有些名方如地黄饮子、小蓟饮子等,现在仍然是临床常用之方,不过,能够当街来售卖,这个“饮子”应该是比较符合大众口味的保健饮料。宋人有“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的风俗。宋人喜欢香药,啜香汤,饮子中的原料也是多是紫苏、甘草等甘香之品,所以又叫“香饮子”。在大街上摆饮子摊售卖保健饮料的情形自从唐代就有。

香药铺

孙羊店西侧马路对面,“杨家应症”的斜对面,有一家香药铺,门前有牌楼,是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店铺,竖立的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樟香”。“上色”是上等的意思,沉香、檀香、樟香,应该是指店铺的主营香药。另外,孙羊店正店招牌边上的门面房写有香(醪),应是兼营香药的酒店。北宋的汴京,香药铺席遍布街巷。

香药在宋代朝野上下很是流行,不仅用以治病保健,而且可以制成各式点心在茶楼酒肆售卖。宋代汴京中酒楼中,有小厮向客人兜售果子香药之类,也有的不问客人是否要买,散递于客人,然后向客人讨钱。茶楼酒肆中的点心零食,自然不会是性味偏颇的治病之药,一般是些气味芬芳的药食两用之品,常用的如陈皮、茯苓、木香、甘草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木香饼子”,用缩砂仁、檀香、甘松、丁香等香料,加甘草熬膏为圆,用生姜汤或黄酒送下,不拘时服,常服宽胸膈、散滞气、消停寒、美饮食。除了点心零食,宋人还喜欢佩戴香袋,燃熏香料,寺庙殿堂中常有香烟萦绕。

陆游《老学庵笔记》记:“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医铺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两家医铺,都是城门内繁华的十字街上,地段优越,规模也算不小,说明彼时坐堂医者的经济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一家招牌写着“杨家应症”,说明是一家杨姓医生开的诊所。“杨家应症”地处城内十字街孙羊店的北面,虽然画中只显示出一间门面,但是从招牌上看,应该是一家不小的店面。门前有人牵着孩子向里走,应该是来看病的,另外有一辆四匹骡马架着的大车正在离开诊所,车上躺着患者。

画卷最左端是“赵太丞家”,这是一家规模更大的医铺,从房屋的布局看,医铺有三进院落,而且 “赵太丞家”的名字表明这一家的主人或者祖上是有品阶的。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了一个故事,庆历中有进士许常,多年“未尝省荐”,穷倒穷困,“乃入京师,别谋生计……因游至东华门,偶见数朝士,跃马挥鞭,从者雄盛,询之市人,何官位也?人曰:翰林医官也。”于是叹曰:“吾穷孔孟之道,焉得不及知甘草大黄辈也?”遂有意学医。“赵太丞家”虽然未必是翰林医官,但也应该是一家比较有地位的店铺。赵太丞家门前竖有两个立招,一为“大理中丸医肠胃冷”,一为“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其后一大立招似乎是“赵太丞家理男妇儿科”,左侧门脸条匾“五劳七伤调理科”,室中有妇人抱着婴儿就诊。由此看来,这家医铺的业务范围较广,内科、儿科都能医治,专门立一个治疗酒伤的招牌,也说明当时的饮酒风气之盛。

医学延至北宋,分科已经比较细致了。像“赵太丞家”“杨家应症”应该是规模比较大的医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还有诸多专科医铺,如骨科、儿科、咽喉科、产科等。《东京梦华录》与《铁围山丛谈》都记载了当时马行街的诸医铺的繁盛之状。

《东京梦华录·马行街北诸医铺》:“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其余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

《铁围山丛谈·卷五》:“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上元五夜,马行南北几十里,夹道药肆,盖多国医,咸巨富,声伎非常,烧灯尤壮观。”

又《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有丑婆婆药铺;出梁门西去,街北建隆观,观内东廊于道士卖齿药,都人用之;近西去金梁桥街、西大街有荆筐儿药铺;近北巷口有熟药御药局;西去盖防御药铺;保康门有潘家黄芪园;相国寺东门外街巷有孙殿丞药铺、宋家生药铺等。

走方医与药摊

宋代医者大约分为四种,一是医官,有品阶,入翰林医官院,元丰元年(公元1078 年)改为翰林医官局;一为坐堂医,如“赵太丞家”“杨家应症”这样的医铺,一般是医药兼营,医生坐堂开方,然后直接在药房抓药;再者就是民间走方医,负笈行医;还有就是僧道医,在庙宇设些粥饭,施以慈善的同时也给人看病,有些僧道略通医术,云游四方,大约与走方医类似。《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两处涉及民间游医与医僧的画面。

图中近郊小集镇十字路口旁,大车店对面,有一老者摆摊,地上似摆着十余种药材,周围有人围观,似乎还有人正撩起裤腿给卖药人看他粗肿的腿。另外,图中“赵太丞家”前的大路上有一位行脚僧人,脚穿芒鞋,身背药筐,正打着板卖药材。

汴京当时走方卖药的医者在《东京梦华录》中亦有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另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摘自《青囊》 陈仁寿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