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涵,男孩,2 岁,活泼可爱,一直由妈妈抚养。一个月前,因为妈妈要上班了,所以只得把他送入托儿所。从入托儿所的第一天起,他就哭闹不停,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不让妈妈走,在托儿所里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甚至不肯喝水。整天哭着吵着要妈妈,老师怎么哄劝都没有效果。下午,他常常站在托儿所的门口等候妈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回到家里,总是跟在妈妈身旁,害怕妈妈离开他。晚上睡着后还常常惊叫“妈妈!妈妈!”
从7个月到学龄前,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曾因为与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分离而焦躁不安。但如果焦虑表现严重,影响到日常正常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则可能出现了分离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就是与亲人或照料者分离或离开他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情绪和一些躯体不适,社会功能也受到明显影响。
患儿表现
原因
儿童分离焦虑障碍发生的原因复杂,是生物学因素、心理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位个体是否会发生分离焦虑障碍,要看个体独特的生活环境、遗传影响和个体主动应对遗传因素和环境变化的能力。
临床表现
分离焦虑障碍的患儿在与父母分离或离家时,表现出不恰当的、过度的、影响行为功能的焦虑,是孩子离开父母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不同年龄患儿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幼儿期
幼儿期常常表现在与主要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分离时,大哭不止,抓住亲人不放,乱踢乱跳,躺在地上打滚,不能接近,拒绝吃饭,严重者可能会哭闹一整天;或者表现为入托时大哭大闹,家长走后追随老师要求回家;早上入托前躲在角落里不出来,抱出门仍大哭不止,甚至呕吐。上述表现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超过一般幼儿初上幼儿园的适应时间,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患儿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常常不切实际地出现一些担心,如担心父母或主要依恋对象被伤害,担心有灾难降临到亲人身上,会被谋杀或被绑架;担心不幸事件会把自己与主要依恋对象分开;常做与分离有关的噩梦;不愿单独睡觉,严重的会因为害怕离开主要依恋对象而不愿意上学或去其他地方。
◎学龄期
学龄期患儿主要表现为对分离的过分苦恼。分离前过分担心即将到来的分离,分离时表现出痛苦、依依难舍的情绪,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哭泣,甚至患儿想象中的分离也会引起痛苦的情绪反应。
◎青春前期
青春前期最常见的是躯体症状,常常表现为头痛、头昏、胃痛、恶心等各种不适症状,甚至以此为借口逃避或拒绝上学。
对患儿的影响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能力,降低孩子的智力活动能力,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愿与人交流。
◎对学业的影响
分离焦虑障碍可影响患儿的注意力,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能力与效率,导致患儿学习成绩下降。
◎其他影响
分离焦虑障碍对孩子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不吃、不喝、不玩。患有分离焦虑障碍的小学生常常对新的环境产生恐惧感,并伴有躯体不适症状。为了避免分离,他们常会烦躁、哭泣、叫喊,甚至威胁父母如果离开就自杀(虽然自杀很少发生)。
识别与诊断
筛查与评估
当儿童与父母分离时,一过性的紧张焦虑非常普遍。所以,如果不是非常严重、持久,以至于严重损伤其社会功能的过度紧张和焦虑,不要轻易诊断为病态。但当对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的主要成分,并且持续相当一段时期不能改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时,应考虑诊断为分离焦虑障碍,并且需由少儿心理专科医生做出诊断。
诊断与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 版(DSM-5)中关于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 种:
1. 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2. 持续性和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的伤害。
3. 持续地、过度地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比如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4. 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5. 持续性和过度地害怕或不愿独处,或者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时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6. 持续性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者不愿在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7. 反复做内容与离别有关的噩梦。
8. 当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地抱怨躯体性症状(比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
◎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比如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因不愿过度改变而导致拒绝离家,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别,广场恐惧症中的因没有同伴陪伴出行而拒绝出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的担心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其他重要的人身上,以及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患病。
鉴别诊断
分离焦虑障碍应与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品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焦虑障碍等进行鉴别。但分离焦虑障碍患儿与广泛性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共患病的概率很高。
治疗和家庭教育
综合性治疗包括对孩子和家长进行疾病教育、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先以心理治疗为主,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某些抗焦虑药物。对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来说,改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至关重要。
家长和幼儿园可以做出如下尝试和改变。
◎家长认真、耐心地倾听
家长面对患儿的表现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孩子的坏情绪卷进去,重要的是要倾听他们的诉说;对于孩子在焦虑时表现出来的担心和痛苦要表示理解和同情,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消除他们的内心顾虑;以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向他们解释焦虑产生的原因,教会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应如何去面对,鼓励他们独立、客观地迎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变化。
◎降低亲子依恋强度,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家庭康复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3岁以前是培养孩子的性格、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最重要的阶段。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性格。
◎积极引导,用关爱化解孩子的不良心理
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首先要让孩子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孩子并加以引导。同时帮助孩子消除对老师的排斥心理。家长要多跟老师交流,让老师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以便老师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应当的尊重和接纳。孩子哭闹时,家长不要批评或教训,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作什么都没听见,并采取快乐的态度和孩子说话,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家园配合,加强小班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
师幼关系和班级气氛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跟家长之间的配合。在孩子入园前,父母可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到幼儿园来,熟悉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和幼儿园教师;入园后,家长要充分和老师沟通患儿的病情,请老师主动、热情地接待新入园的孩子,抱一抱,摸一摸,让患儿感到温暖、安全。总之,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孩子,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在精神上支持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
◎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多向孩子夸奖老师的和气、善良;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他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地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地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当小班孩子跨入幼儿园之后,教师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用充满爱意的拥抱、抚摸和细致及时的关心、照顾,来赢得幼儿的信任,尽快与孩子建立起新的稳定的依恋关系。
◎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对症下药”
焦虑的产生有时是因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通过对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孩子会逐步提高自信心,对消除焦虑感有一定帮助。同时,鼓励孩子尝试在集体中帮助他人,会让孩子有成就感,认识小伙伴,促进人际交往,并更快地对集体产生认同感,喜欢上集体生活。
◎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
开学初,教师可设计一些新颖的、有趣的游戏活动。这不仅能消除幼儿相互之间或者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而且还可以使幼儿对新环境产生新鲜感,这种方法对情绪波动型的孩子最为有效。
积极预防分离焦虑
一般来讲,内向的小孩子容易出现分离焦虑,他们不合群,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时候还会向小朋友们大发脾气。其实,像这种情况是可以预防的。
◎扩大孩子的接触面
要让孩子从小习惯多人养育,而不是依赖一个养育者,让孩子尽量多接触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和大人,要让孩子拥有多个一起玩的小伙伴。要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胆小、怕生、怕人多等弱点。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观察孩子喜爱什么样的玩具,愿意玩什么样的小游戏。即便爸爸、妈妈走了,也可以通过这些玩具或游戏来寄托情感。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合群能力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场所,千万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尽快学习自己吃饭、自己上洗手间、自己穿脱衣裤鞋子,孩子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集体生活中就能增强自信心,从而减轻入园时的分离焦虑感。家长要注意避免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不要让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否则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在与孩子分别前记得要说“再见”,对于孩子而言,这个简单词语代表的是“信任”。即使孩子还很小,不懂得再见的含义,但是也要求家长说完后再离开。一旦与孩子培养出“信任”,完全可以放心地离开。在离开的时候可以抱抱或亲亲孩子的小脸,当孩子以后习惯这种方式之后,就会知道此时家人要离开,孩子就会安心地玩。
当小朋友来家里玩时,爸爸妈妈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把玩具拿出来和其他孩子分享,以培养孩子合群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这样孩子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时,就能与其他小朋友融洽相处,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
◎做好入托前的准备工作
在孩子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之前,爸爸妈妈应经常给孩子讲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做游戏会非常开心。也可以提前带孩子到托儿所或幼儿园参观,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不是到了入园时生硬地把孩子推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家长自己一走了之。
当孩子准备入园时,家长可以提前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并利用入园前的一两个月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孩子的生活节律进行调整,尽量让孩子按照幼儿园一日的生活时间来安排作息。在孩子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头几天,家长可以陪同孩子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玩一玩,随着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亲近之后,家长可以逐渐减少陪伴的时间,直到最后完全放手。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父母本身有焦虑倾向,就要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弱点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家庭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焦虑,对孩子表现出耐心、冷静是很重要的。
◎信任、理解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孩子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与老师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理解,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家长如果主动与老师沟通,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和情绪表现等,就能协助老师尽快与孩子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总之,儿童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阶段常见而多发的一种心理障碍,父母只要做好预防措
施,家长、老师相互配合,一般都能消除孩
子的焦虑情绪。
(摘自《儿童情绪障碍 看看专家怎么说》罗学荣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